昨日临近下班,同仁递来纸片,说重要,定看看。就收了回家的脚步,看那纸片。
纸片是复印件。复印它的,是本园教务处。它的真身,是《教育部司局函件》,全文如下:
“各有关高等学校:因编辑疏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第67页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没有列全,应为16门: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特此说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12月18日”
园外人看这份函件,断不知“编辑疏漏”在何处。只有园内人看过,才惊叫呐喊:漏掉中国法制史、经济法两门核心课程,闹这么大个“疏漏”,教育部不专门道歉只“特此说明”,更没说承担责任,也未免太官老爷了!
原来,函件提及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又称《新目录》),乃由教育部高教司编写,于2012年10月在高教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指导全国本科专业建设的刚性规章,《新目录》厚达69万字,因其颜色深蓝,又称“蓝皮书”。如教育部函件所述,正是在“蓝皮书”第67页,“法学专业核心课程”规定为14门,漏掉了中国法制史和经济法两门。
回想起不久前学习“蓝皮书”时的情形。对中国法制史和经济法为何被逐出核心课程,以及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为何由16门缩减为14门,法学老师们很是不解,最后只能归结为“大专家自有大专家的理由”,并努力使己的认识朝那“理由”上统一。
然而本园老师心里很纠结是,不在“核心”中的两门课程,一门是他们的相对强项,一门是某学术新秀的根基,若严格按“蓝皮书”规定设核心课程,将最终导致他们必须调整好不容易才建起来的专业重心,那学术新秀也多半会面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高校都知晓,“蓝皮书”是高校的专业建设规范。一经颁布,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为此,早在前年底,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就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行专题询问时,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把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和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并为称教育部正在做的“两件事”。去年10月11日,教育部又召开新闻通气会,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林蕙青,高教司综合处处长韩筠等,依次对“蓝皮书”(《新目录》)内容和意义进行强调和阐释,并告知,自2013年起,各校将按《新目录》执行。
本园教务处接旨,自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开会传达,耳提面命,大量购买,分发到系。各系接旨,学习,贯彻,调整,好一阵紧锣密鼓与手忙脚乱,方才遵旨把新课程体系赶在年底前炮制出来。可是,眼看再过十来天就要放假,教育部一纸“函件”下来,虽说对他们不担责、不道歉的行为委实不爽,但大家也只得再花时间,把那被错漏的正确再恢复原位。
“蓝皮书”在正式出版整整两月后,才由教育部用一纸《函件》更正,难免令人想不通:那么重要个东西,那么重要个机构,那么严格套程序,怎么会出那么大的错,出错后又怎么能那么神情轻松?再看那“蓝皮书”版权页,赫然印有策划编辑、责任编辑、责任校对等具体人,想必更高位阶上还有终审等要员,就不免让人兴趣盎然:是错在原稿,还是错在出版社?
教育部没有闻过饰非,终是知错就改,也算是态度端正。当然,那也是他们的不能与不敢。但是,教育部如此“无情”的改错方式,还是让老师们依稀瞧见副高傲且冰冷的面孔。偏偏这副面孔不是别人,还是他们的主管部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