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代督察诸事记(14)

(2012-07-13 11:53:50)
标签:

成都

府南河

民生工程

施工方

萝卜快了不洗泥

杂谈

分类: 据理诡辩

    接政府目督办通知,接连三日,以“集中”方式,对上半年“民生工程”行督察。抬起脑壳望了望天,身上就一阵应激反应:热。酷热。居然还三日,那些个“工程”,哪个不是“阳光”工程?就有毛毛儿汗漫上背脊。

    转念一想,你热,人家干活的不更热?就有一种情感,叫害羞什么的,迅速占领脑海。联想到前些日子,同道们暗访的暗访,明察的明察,都督了好几回,你要么穿越美利坚,要么躲在答辩场,反正就是一次也没到,如果再告假,还好意思开口么?

    就放下各种破事,决心一日不缺。哪怕毒日当头。反正这年头最不怕晒的,当就剩爷们儿了。

    头天的督察,是重头戏“交通先行”,也叫“缓堵保通”。一环二环三环,主道干道边道,全面开挖,处处限行,都晓得的哈。市民怨声载道,政府有苦难言。井民不看,也是发牢骚那拨。看了才觉得,凡事不经了解,就不能理解,不理解,也就不能谅解。单说那市道,原本早就堵得不能再堵,以至多好听的千古城“成都”,都被百姓改成了“成堵”。几届政府都想咬牙终解,怎奈主客观条件亏欠,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今年总算狠心下猛药,让市民再忍一次大的“今天的麻烦,明天的方便”。

    民代们分三组,乘车前往主要工地,督察挖得怎样,修得如何,以及挖修的同时,人车能否勉强走。

    在二环路丽都路口,民代们看到眼前的道路开肠破肚,一大摊“肠肠肚肚”的两边,路是挤了些,车辆与行人还大致能过。突然感到,大家都不容易,行路人不易,修路人更不易。那么狭窄的空间里,扯那么大个摊子,摆那么多挖机和车辆,布那么多忙碌的身影,还得照顾到行人和车辆的安全,白天肯定是抗日英雄,夜晚多半当无眠将军,在享受至上,娱乐至死的当代,有几人愿意?听说连政府部门领导、施工方老板,都昼夜吃住在工地,此前所有的牢骚,顷刻间也就转化成敬意。

    在成温立交工地,亲眼看见那座早已不堪汽车重负的桥,如今被大卸十八块,一座更大更宽更高的替代品,正在现场和异地加班加点着。虽然心头仍觉“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存念,但还是认同:新建总比不建好,早建要比晚建强。听说工期在政府的督促下,一抢再抢,就十分地同情施工方,很想替他们央求政府,还是不要那么急。一则工程自有规律,不敢违背;二则萝卜快了不洗泥,质量隐患会悄埋。再有,就是施工者毕竟是肉体凡胎,白天晚上连着干,会受不了的。

    在羊西线迎宾大道口,亲见往日最“港”的路及路口,俨然一个大工地。巨大的施工现场占据道路的中央,所有的活动物体,铁家伙也好,肉身子也罢,通通都被挤到很小的两边,争吵着奋勇向前。工长说,为这条“国宾”道尽早畅通,工期赶得是紧得不能再紧,自己最多时,连续七八天夜夜睡工地,顿顿吃盒饭。听这话时,井民往工地里瞅了一眼,正好看见几个身着红马甲的工人,抬着水泥块儿进场。一对对“肩并肩”的抬法,唤起了井民沉睡几十年的记忆。想当年,咱也那么玩过,只不过抬的是钢锭。对一切体力劳动者最敬重的情感,立即弥漫全身。没啥说的,再说就是不敬,只有一遍遍默念:“靠紧点,走稳点……”

    在蜀都大道西段改造工地,井民看见改造已初见成效。通的那半边,确实比往日更畅快。再说琴台路两边,分别扩宽十多米,行人道更宽,甚至走累了,还能坐下来休息。这种考虑很配前面的宽窄巷子,很雅致,很人文,很本土,很成都。听说也是催工期如催命,在理解政府心情的同时,更理解施工方的辛苦。下细想想就知,市民凡影响自己出行之举,一般大多极不理解,晚一天让他们消气,就是加一分他们的怨气,政府心头不可能不“格登”。也没啥说的,只有一遍遍祷告:“老天保佑,千万别下雨,千万别累坏了弟兄们……”

    几大现场看了,便是听取民代们的意见。井民虽一向低调,还是觉得不好意思装聋作哑,就说:“了解就能理解,理解就能谅解……”,言下之意是,此前的怨气种种,多源于不了解,个人如此,市民皆然。又说,像今年这种全面开挖,处处不畅,内中那保通畅的思维,似乎科学,似乎合理,也值得商榷。毕竟城市在发展,任何“一劳永逸”,最终都被证明,都是一厢情愿。井民一向嘴巴敞,这是终身须改正的缺点;但井民从来不乱说,似又是必须坚守的特点。只是感觉上井民这一开腔,引发随后多人开炮,心中难免惶惶。

    有个井民类角色,来自某985,居然要书记市长到路口站几次,否则不晓得现今行人过口子有多难。老兄的意思是,保畅通不能只考虑车辆,忘记了行人。只是老兄想必受气太深,或不属开车一族,不然不会连泥浆浅身、提着自行车过口子等,都拿出来当诉苦的材料。还有个自称干过设计的,恳求“一环路就算了,千万别再动了,否则开挖节点太多,成都人就非但不会开车,甚至连走路也不会了。”井民觉得,这条建议称得上建设性。还有个干环保的,报料:因全面开挖,众车缓行,导致时下空气质量明显恶化。此兄明说,今后这种力度的道路改造,还是当听听环保部门的意见。井民觉得,这也是条合理的建议。也有老兄报怨,政府全面开挖就再多的钱都拿得出来,而兑现自己那个事业单位的待遇,就说财力不足。井民感觉,此兄显然是把打酱油的钱往打醋上拨弄了,所言针对性失准。也有个貌作深沉的发言,谓有些道路,或许“不改比改要好,不宽比宽要对”,因为那是文化,那是生活,那是成都。老兄说那略显后现代的话时,有人小声附合着,“就是,有专家认证过,有些道路就是要窄,直到窄到车根本开不进去,堵车之事也就不存在了。”这让井民想起凡车莫入的圣彼得堡旧城,只是又觉得,学者不妨如此作浪漫想,政府单怕就很难如此决策。

    听了几段发言,井民有了个自感深刻的感觉:市民代表确实不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更草根,更基层,说话更无忌。或许,这正是政府找这拨人来督察民生工程的本意所在。面对现场那么多的长枪短炮,那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民代们要么不说话,说话必说真话,哪怕话糙甚至理也糙。井民不开腔时,一双小眼东瞅西瞅,专盯官员们的表情,惊讶于他们的大度和淡定。当然,晚上的电视和第二天的报纸,又让井民明白,官员们的大度和淡定,至少底气之一是:媒体会过滤所有的“不当”。见天的,要么是赞美,要么是建议。想想谁管媒体,想想媒体是谁的喉咙管儿,也就立马释然。

    下午督察水务,感觉此部门场面不大,难度不低。只说九眼桥一带的府南河,多少个排污口,多少个排水管,都编码在册,任民代们点看哪个就给看哪个。在那个本省另一所著名985的东门,那个以竹子和女诗人闻名的地方,水务局领导拿脚下的那口子当了鲜活例子,告诉民代们,要弄清一个排水或排污口,到底有多难:自发现或举报偷排,就用蛙人钻进长长的管道深处,在狭窄黑暗的地下世界里左清右理,好不容易才能最终把元凶逮住。只有手握铁证,元凶才会认罚认改。突然一阵脑壳晕,天爷,这府南河两岸,以及更多的沟沟叉叉两边,得有多少要盯要防要清要理的口子?于是理解,琴台路整治工程现场那条河或沟,为何还那般极不协调地发出臭味,顾不过来啊!

    顶着烈日,督察了污水处理厂工地。该工地位于名声先行的天府新区,属同类的国内最大最先进。工程很壮观,未来很乐观,进展很可观。可是略有疑虑从心起:建成后要处理和能处理的污水,足够么?能做到尽可能输送到么?管理可也如硬件似的现代化么?……嗯,想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