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观点

(2012-04-02 11:16:41)
标签:

教科书

主干课程

文科

思想

井民

观点

杂谈

分类: 个性随笔

    同城异园,有个同行,教学不走重讲路线,只图环保绿色轻松,全程照念PPT。学生听得不耐烦,向校方投诉,说她念得不清不楚,可能普通话也不普通,要求换人。校方经过先劝解后调查,最终动用“教师退出机制”,将那同行挪了个吃饭处。可怜这位同行,最终被PPT玩死。

    上述事件上了多家媒体,让同城那所并不十分出名的园子,出了回并不情愿的名,也让井民顿生兔死狐悲感。说实话,如果混在大学,只教两三门课,不申请项目,不撰写论文,不出版专著,混起来确实是很轻松的。如果上课还不讲只念,那就更加潇洒。只要发音能被听懂,最多找人做个稍好看的PPT,没太高的技术含量。甚至,假使此人爱上网,就会很容易地发现,但凡大学里开设的课程,网上都有活雷锋给无私了PPT。尤其是主干课程、国优省优名优的课程,其主管部门还要求,PPT要上网,质量要由专家从网上评说。

    说出这些如今国中大学的丑陋,是想告诉世人,的确不该把大学教师妖魔化,但更不能把他们神圣化。大学教师的门槛其实不高,把书读到一定程度,把标志读书程度的文凭拿到一定高度,基本就可以进门。世人对大学教师最大的误解,是以为他们既然多有博士文凭,那么知识就已足够,而知识足够,就是教书的最大底气。世人不知,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所有的行当都要求从业者有专门的技能,或专项的才干。比如同为发声挣钱的行当,唱歌就得声音要美,教书却未必作如此要求。但教书对声音背后的东西,却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说白了,语言只是载体或工具,其里面加装的东西,知识、思想、观点、情感等,才是真正的硬通货。这就要求教师最当具备的,不是讲课时的嗓音,当然更不是念PPT时的语调,而是那些声音背后、声音里面的学生自己不会。如果那些东西学生自己就会,理论上教师的讲课就是多余。

    这就进展到当今的学生,哪些是他们自己不会,哪些是使得教师有饭碗可端?窃以为,这个问题许多当了教师的人并没有认真想过。井民本人,也只是因为长不耐看,说得不悦耳,才被逼得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初步的结论是,现今的大学生,都经过世界上最扎实的中学教育,就能看懂、听懂教科书上的知识而言,语言和思维能力已经绰绰有余。而今天的大学教科书,无一不编得厚实,写得详细。因为那涉及稿费,也涉及编写者评职称时的分量。这样一来,人手一册教科书的大学生,如果只需要读懂里面的知识,确实不要教师都行,个别甚至不要教师更行。

    再看今日之时代,是个信息高度流畅的时代,更是个知识获取极为方便的时代。如果读大学只是学知识,跟电脑一道长大的当今大学生,恐怕比老师还更擅长从那海量的知识库中获取知识,甚至是获取最权威、最新鲜的知识。如此一来,如果教师主要是教学生以知识,那这个定位就与时代错位太远。互联网时代,学知识何须上大学?这是有识之士早已的洞见,也是大学教育愈来愈明显的困局。除了那些被管理制度逼的“酱油课”,学生们即使每门课逃学一半或一多半,只要届时老师不是安心考人整人,则就大多能够过关。这,或许也是部分学生既敢放胆逃课、又总能顺利毕业的一个原因。

    偏偏在这个时候,PPT这种雕虫小技,迅猛传入校园。那些本来就入错行进错门的教师,可就找到了救命的稻草。把教科书扫描复制加工,或从网上下一个PPT,端着茶杯,坐上凳子,略略歪着头颅,徐徐吐出声音,缓缓移动鼠标,就以为教学就OK了。哪晓得,因为前述之故,这哪里能OK?教师的可悲或可怜之处恰恰在于,OK不OK,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得由学生说了算。既然学生自己就能做那PPT,甚至因为“触电”史更长比老师做得更好,一个靠PPT吃饭的老师,不就已陷入饭碗危局了么?

    回到近年大学讨论颇多的话题:PPT只是教学辅助手段或工具,不是教材,不是讲义,更不是教师替身。同理,教师也不是PPT的助手和播手,不是PPT的播音放员和播音员。除非那个教师长相足够悦目,声音得足够悦耳,否则依靠PPT,教师只有教死。

    闲话一堆后,回到严肃主题:大学,尤其是文科,教师主要教什么?学生主要听什么?不是知识。前面说过,考进大学的人,装载知识的母语,无人不懂,无人不会。教科书所承载的知识,即使不能叫做无所不包,也至少是足够把学生引入门,直接读它即可。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十分容易,学生或许比老师更擅长,即使不擅长也至少不在老师之下,完全无须劳烦教师出马。于是就必须痛苦地承认:当今时代,实质上已经把主要传授知识的教师给淘汰出局。

    可是,教师,这里说的主要是文科教师,因为理工科井民不懂,为何没有被赶出校门?换言之,大学文科教师为何还能有饭吃?以井民切身的体会,觉得是面对师生共同的学科,教师身上那比学生更丰富、更深刻、更新颖、更独到的观点、思想和情感。如果教师没这些观点、思想和情感,只有比教科书多一点点的知识,那么此教师事实上已经多余。

    庆幸的是,教师的观点、思想和情感,这类属于形而上的人文精神,无法直接叫形而下的PPT给搜刮了去,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游移,还教师的语言中飘浮。否则,大学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真得整体另找吃饭处。

    如果真有人天真地相信,教师肯定比学生知识多,或知道多,教学是以多教少,是用三桶水教一桶水,教师的饭碗因此永远端得牢靠,那井民就只能合理怀疑,持此前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是否真正是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或许有人会问,师生共同面对同一教科书,教师不能在比学生知道得多上取胜,又怎么能在观点、思想和情感上出彩?井民的体会是,那就要看老师平时的读书、思考和才情了。读书是门艺术,不是愈多愈好,选择读什么书,即开始了成什么人、做什么师的铸造。还有,只读书,不思考,不能称作会读书。会读书把自己读出书外,不会读书把自己读进书里。会读书把自己脑袋读活思想读新观点读深,不会读书把自己脑袋读死思想读僵观点读没。

    顺手拈个例子罢:《中国当代政治制度》,这是门政治学的主干课程,自然也是套政治学师生共同面对的知识。这套庞大的制度设计或知识,就详尽地摆在权威的教科书里,师生都能直接读懂。若此,于师,还有啥教头?于生,还有啥听头?个人认为,能够把师生团聚到一起的,当主要是学生可以在课堂听到老师对这套制度的成因、理论、优劣等的观点和评价,是那些明摆的知识背后的东西。如果再具体,进入这门课程的内部,则几乎每一个制度设计,都有大量需要老师及时给予点评、分析和阐述的观点和思想,以及抒发的情感。教得好与不好存而不论,至少若此才有这门课的教师存在的理由。

    而这些,无论多棒的PPT,都永远无法装进。所以,就像原先只会写黑板的教师,不能在大学混得多滋润,如今只会用PPT的教师,也会混得愈来愈艰难。据媒说,本文开头所说那位同行,还不是教的文科,而是教“食品安全检测”类课程,就这种需要讲解才能让学生明白的课程,她都交给PPT去承担重任,而自己甘愿充当PPT的工具,学生们一怒之下砸了她的饭碗,也就是忍无可忍与咎由自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