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华东,脑袋腾空。回归饭碗,双眼惺忪。正待重新认路,转来信件一封。
且放了信手的打油,先答列位可能的问:是哪个写的信?又是哪个转来的?只能透露,作者是一在校学生,转来者是一园副。
顺便告知,因园副附信叮嘱“好好看看”、“暂时保密”,所以凡能猜得出的姓氏名谁,列位都不可能在本博中猜出来。就算你自认猜出来,井民打死也不承认。
信很长,大概有字三四千。内容很杂,计有上课、选课、学分、生活、娱乐、社团、奖学金等直接关乎学生类,也有教师水平、服务态度、校园管理、学校定位、大学理念、文化品位等涉及园主类。意见多为个人,看法多出自己,是个性化或个人化的视窗反射。既包含“爱之深,责之切的”主人翁意识,又显出到底是在校学生的难免稚嫩。
这样的信,不能简单冠以“意见信”草草处置,也不能简单拿理据是否充分、观点是否全面、看法是否正确来苛责。
井民觉得内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如下散见的语句:“总得学校领导离我们很远。我也在纳闷,处长也好,校长也罢,他不跟学生熟,跟谁熟呢?”,“对于网上炒得很热的大学行政化,我算是切切实实感受到的,就在自己身边,很具体!”,“学校后门的那一片恐龙博物馆,不觉得它很孤单吗?学校总说,学校经费少,不管钱少是因为什么原因,就是我们钱再多也得用到刀刃上!”,“但凡学校里远离书本、远离学生,而急切靠近权力的人,都不是好老师,这样的老师,只要给我们师生看一眼,立马就现形!”,“我也规劝那些老师,或许我这么说还有点不敬,请多读书!没事的时候用镜子照照自己的脸,林肯说过,‘一个男人自己应该为四十岁以后的长相负责!”……
以及如下建议:“在每个教室上贴上该教室的课程表,可以知道该教室什么时候没有课,好上自习……同时也方便其他专业想拓展自己素质的同学来听课”,“改进学校的课程查询系统,……使其有‘教室号’这一栏”,“改进选修课制度,改变现在学生中流行的‘选修课是老师为了评职称,学生为了拿学分’这种严重背离开设选修课目的现象”,“降低选修课学分,采用‘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方针”,“提高办事效率,首推教务处,因为他们和学生的关系最密切。有很多学生都说,‘那些教务处的老师根本就不像老师(井民提醒:教务处各位息怒,当“因为爱,所以怪”哈),……‘脸难看’”,“多办一些人文社科讲座……改变学校‘书味儿不够浓’现象,……每个学期办5场,学校其他方面节约一下,假设一场要两万,十万总能压缩下来!”,“减少学生社团活动……‘我们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每天的活动’”,“每年的运动会,真的是劳民伤财(井民注:此言属于“用词不当,该挨棒棒”,唯望“老师不计学生过”哈)呀,没有必要搞那一番歌舞升平的景象”,“校园里公开张贴有《找人代考》广告,对于胆子这么大的学生,应当思考他的胆子怎么就这么大?”,“学校应当建立起完善的信息链,该链可设7环:校长、分管副校长、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各年级主任、各辅导员老师、各位同学”,“加强校园BBS建设。在那上面,既能得到知识,又能享受生活”……
作者在信中透露,之所以给园副写这封信,是因为园副不久前在一个专家讲座前或后,讲了段关于“仰望星空”之类的话,对自己很有触动。另外是他是身在二本,心往一本,抽空不远数十里,前往同城某985牛校蹭课。蹭课的结果,是发觉那园子的选修课系统很方便,那园子的老师明知他是蹭课者也不开撵。还看得出,他在决定是否直接向园副写这封信前,经历了较长的犹豫与较多的顾忌,他担心会被视为“不好好读书”的坏娃娃。
然而,他的顾忌显然是多余的。园副认真阅读此信后,将其转给相关部门和人员阅读。以及为尊重和保护他,专门叮嘱“保密”。这说明,尽管本园“不是”众多,“不如意”处也不少,到底还算得上是个允许独立之思考、自由之表达的校园。何况,收信人本身,眼光是开放的,思想是敞亮的,态度是端正的。他们师生二人,在把本园办好,尤其是把涉及学生的事情办好这一点上,目标一致,认同一体,英雄所见。
收到转发的信后,井民当即作了认真阅读。把学生的意见看成第一意见,把学生的反映看成第一反映,这早已是井民的自觉或本能。这种自觉或本能或许与高尚卑劣无关,因为井民既然端了教师的碗,自认就有应当有相关的职业操守与自觉。不过,看后的最直接反映,还主要不是自己眼下该回应什么,故就没有及时向园副汇报读后感。
燃点发生在昨天。井民在新一轮的“名师”评选会上坐了一屁股,有些感想。感想激活联想。联想串起那信。想得最多也最猛的是:神州各大学评“名师”时,指标杂多,条件苛严,要求奇高,可真正落实到由其最大直接受益者学生去评价的,却又权重倚轻,且操作不易。
比如,规定中的“教师风范”、“教学艺术与方法”、“教学改革与成就”、“教材建设”、“教学梯队建设与贡献”、“科研能力”、“学术成就”、“学术地位”、“外语水平”等大类条件,多为提高教学水平或质量的途径或手段,而真正教学水平或质量是否得到切实提高,最终必须在最大直接受益者那里得到显示——然而学生这个最大直接受益者的反映,不过在总分值100中占区区10分而已。就算这区区10分,井民粗粗瞄了一眼,也觉得因众所周知同时又不能言破的各种复杂原因,不过彼此相距三两分而已——就这么点微小的差距,且彼此又不是教同一门课、干同一个专业的教师,怎么判定哪个略优哪个稍逊呢?
还不要说大隐于市的学生心中的最佳,未必有机会浮到评委们的桌面上来。
顺便披露一个旁证:偶然问及小饭碗所在一大二法学专业学生,“教过你们课的老师,你们最喜欢哪个?”该生立即作面见周杰伦状:“某某!我们超级喜欢他!”而这个“某某”,其实连评“名师”的最起码职称条件都不够,但他在本专业里的见识与能力,却非常充分地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并深深刻入他们的脑海。
然而,这不正是学生们最需要的老师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