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放与寄托

(2010-08-31 00:32:31)
标签:

宗教

老子

河鲜

太上老君

老君山

旅游

分类: 搜奇游记

    再耍一天就开学,想起都恐慌。偏偏有哥们儿来短信,问候“假期耍安逸了?”哪壶不开提哪壶,分明是幸灾乐祸“好日子就要结束”么,灵魂于是飘荡。

    就作严肃思考状:这即将结束的长假,该怎样尽量延长,尽量印象深刻些?一番脑水总动员后,认定当找个合适的地方,让灵魂、身体和肠胃都有个安放。当然,距离不能太近,太近感觉上等于没走。也不能太远,太远旅的疲劳会冲淡游的喜悦。

    就不太好找。因为很快发现,百十来公里范围内,达标而又新鲜的地方,几乎没有,直到有人提议去新津的老君山。几乎是当下就表赞同:“老君”想必说的是太上老君,那可是井民心中的超级偶像,与他有关的地方,定能安放井民飘荡的灵魂。再说老君山有山,有山就有腿脚用武之地,身体也就有了安放。再者,早就听说新津的鱼好吃,虽然也同时听说个别卖鱼者刀儿磨得飞快,宰人特狠,但找个不太快不太狠的,安放一下肠胃也多半可能。

    还有一点,新津新津既然沾“津”,肯定因了是水岸,犹如天津。双鱼座的井民对水那柔弱柔情之物,一向印象特佳。一切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定了下来。

    去的时候脑袋想多了,遭了报应。朋友建议走大件路,总共四十来公里,好走。但疑心重的井民惯于将人意见倒过来使,把此建议解读成可少花高速公路口子费,就决定非高速不走。开车不计较油耗,计较油耗不开车,开车图的就是开起爽么。哪晓得,新津的高速虽好跑,下了高速却惨被一条烂路来了个下马威。那路是井民近年在本城四周多年不见的超级烂,完全是试车道、机耕道和施工道么,哪适合耍车们在上面跑?结果到一路郁闷到老君山门下,烂路上花的时间远超过跑高速,同理,跑高速的超爽完全让位于走烂路的超烦,还白花了人民币整整一十五元。

    烦恼休提。单说老君山。事先晓得,天下叫老君山的,至少河南栾川、陕西商洛和云南丽江都有,自然也都与老子有关。河南老君山传说是老子归隐修炼悟道处,仙山。陕西老君山传说是老子修炼成仙处,也是仙山。云南老君山传说老子曾在此炼丹,用现代话说,就是搞化工厂,还是仙山。那么,新津这座距井民饭碗所在几十公里的老君山,又以啥名世?

    到了老君山,皮厚心木的井民,还是感到有点雷。这座地处川西平原边缘的老君山,竟然也说它是老子的辞世隐居处。而且老子也是一边研究化学,一边研究哲学,即所谓炼丹修道。虽说传说都有点悬,但人家却声称有根据:《道藏辑要》中《老子历世演化图》第69化“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30年)四月,太上老君在此山演化”、现老君洞内有“牛驭出涵关,百二河山无隐处;蚕丛来蜀道,五千文字有传人”楹联等为证。只是若按实证研判,此说仍免不了太悬: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据说是周平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728年的事情,若过了1400多年才走到四川新津,也实在走得太久、太远,且老子的寿命也实在太长。

    再说,老子到四川新津来做啥?是迷路?还是有意?而一般认为他最后“西度流沙”,是因为对周室的彻底失望,以及人世的彻底失望,想去那传说中的仙山昆仑找灵魂和身体的安放。照当时的传说,圣山昆仑流淌着琼浆玉液,是西王母娘娘之所在。
    当然,考虑到这不是人的传说,而是仙的传说,就不能那么较真了。想起八年前写《哲圣老子》,出版社非要在后记中编出“老子生平”,说是这是整部《中国圣人》系列的惯例。井民跟出版社较劲,说系列中的任何圣人都可编出生平来,唯独老子不能。理由很简单,在那堆古代中国圣人中,只有老子是不知其生于何时,也不知其死于何时,只确知史上确有其人。一句“司马迁当时都说老子‘不知其所终’,比司马迁晚了整整两千多年的我们,咋个可能说清楚‘其所终’哦!”让编辑大人确信不是井民偷懒,也不是井民无能。

    不想那么复杂,先参观拜谒。山不高,大概六七百米,严格说是座大土丘。景也不复杂,前后通透,倒是相对高度能获得相对美感。几道陡峭的梯坎上去,就是一座座道观。道观保护得都还好,绿化也还算将就。最暖心的,是老君山不收门票,停车费也很温柔。撒了根烟给守车汉子,汉子就好颜好色好凳好水慷慨。刚好气温也凉快,微风儿吹得汗珠珠儿飞,干爽带来气爽。一路刚刚到气喘还远没到脚软,就能获得坐下即觉神清气爽的美感,宅屋里是绝对的享受不到。

    似乎又理解,为何这么个成都平原边上的山丘,敢把“老子在此归隐”的传说编造。在终日天色低矮人犬郁闷的成都平原,如果千岁仙人老子真神游到此,愿意歇下来多休息几天,以及休息后就再也没有启程,也是完全可以想像的。

    不过,新津人也心头有数,老子归隐于此的故事,传传可以,说多说大了就不行。因此尽管生活在四十多公里外三十几年,此前的井民也从未听说过这里是老子的归隐处。这在纷纷争抢名人故里的今天,新津人保持了份难得的清醒。有民间智者夸张,称今天的名人故里之争,一般是如下三造:造谣,造势,造门。先找文人来造个谣,声称某地某山是某名人的故里;然后找策划师来造势,搞个什么搭台什么唱戏之类;最后造几道山门,把那些据说有名气仙气的山水圈起来,收那些闻讯远道跑来看稀奇的人的票子。

    新津人没有。人家虽说造了个老子归隐的“谣”,但人家没有借此搭台唱戏收票子。

    总的来说,虽说打死也不信老子归隐在此,但丝毫不影响新津老君山给人的好印象。空气好,建筑好,民风好。故事虽悬,但悬得也不离谱。带着这种良好的感觉下山,再品尝久闻大名的河鲜时,就不但灵魂身体感觉好,肠胃也有持同感。或许是在水边,吃河鲜,望着几天前那片被洪水洗劫的对岸,以及那片至今还向一个方向倒伏的大片树木,就觉得吃进嘴里的河鲜野性与野味十足。恰恰运气也不错,突然刹车停靠的这家路边店,吃饭带免费洗车,人均消费不到三十元。

    只是蛰伏在内心深处的理智,还是停留在老子西度流沙,到底去了哪儿,以及,这位名传千古的世界级哲学圣人,最终归于何处。都说老子晚年驾青牛西去,在位于今天河南灵宝的函谷关写成五千言《道德经》,就不知其所终。但再是不知其所终,大概也不会终到四川的新津。一则方向太偏,二则蜀道太难。在众多的传说中,井民宁愿相信塞上江南古甘州比较靠谱。一是因为那地方比河南更西,二是因为那儿“八景”中的“流沙仙踪”,很早就得名于老子在尘世的最后归宿。

    将来有机会,定要去甘州看看,沾沾老子的仙气。边吞下一块块鲜嫩的鱼肉,边定下一个宏伟的规划。必须坦白,在中国古代诸子中,井民对老、庄尤其膜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