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貌似正确的害人观念

(2010-03-13 16:59:58)
标签:

人生

起跑

胎教

读书

房贷

知识

文凭

命运

成功

杂谈

分类: 个性随笔

    “人生教育要趁早,以免输在起跑线”。正如同已经有人点穿的那样,人生不是短跑,哪来的“起跑线”?人生是场非组织的马拉松,三三两两起步,陆陆续续加入,刚开始的时候参与者起堆,后来就拉开了队伍,再后来,一些人出局了,一些勉强跟上,只极少数人跑到终点,而得牌的,也就那三个。如果以金牌论成功,则只有一个。如果以坚持跑完论成功,则成功者除非整个参赛者就十来个,否则大家也都算不得什么成功。事实上,在整个跑的过程中,一些人先跑先用完劲,待到需要加油的时候,没劲了,眼睁睁看别人把自己超过。除非你是有劲十足,否则合理分配体力,才是真正以最后论英雄时的成功者。人生还是障碍赛,要想跑得快,得战胜栏杆(好似险阻),跨过水池(犹如陷阱),还要保持相当的速度;人生又是越野跑,得有爬坡上坎的本事,还要有踏平坎坷的能耐,而且也得拥有体力耐力和毅力。哪里是“起跑线”就定得下输赢的!如今这个祸国殃民的观点,把全中国人的竞争往小得不能再小的年龄压,压到幼儿园还不满足,正愈来愈强地往娘胎里压,还美其名曰“胎教”。而一系列的赚钱营生,就在这个过程中趁机发达起来。如生产和销售牛奶的,如生产和销售幼儿培训的,以及难以计数的各种婴幼儿补品和保健品。事实上,人乃自然之物,落地就生,见风就长,小病靠自身抵抗,大病有医院解除,不治之症有老天管着,哪有那么精贵?而所谓“成功”,哪会是喝那些东西、学那些玩意儿能决定的?

    “早买房子早享受,还贷压力是动力”。那个国人熟知的“美国老太太故事”,着实忽悠了多数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可是,整个美国都是靠借明天的钱和别人的钱享受今天的幸福,金融风暴就是叫他们这样给弄出来加害世界人民的。且不说他们那种消费观正不正确、合不合道德,单说其合理性和可能性,全世界也恐怕就只他们一家。因为他们手中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有地球上最发达的科技,软实力不软,硬实力梆硬,他们想借钱时就能借得到,想不还钱时也能做得到。遍寻世界,其它哪国能?所以在我们这儿宣扬“用明天的钱享今天的福”,煽动年轻人买房要趁早,身有还款压力才晓得奋斗,是把年轻人的整个人生发展方向锁死在、封杀在某处的某套房子上,把他们的整个人生苦乐限定在某处的某套房子上。他们那原本无限的成长空间被高价买下的房子收窄,原本多样的生活方式被上套父母下套自己的重贷砍削,原本多变的居住方式被限定成必须有套自己的住房。然而,年轻人当以闯荡天下、四海为家、努力实现自身潜能为主,等到老了,闯不动了,潜能又实现了或验证了,才说叶落归根,才说定居购房。年轻时不闯何时闯?年纪轻轻就当房奴,就成天担心饭碗砸了还不了贷,那么开拓创新、开疆辟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等等,哪还有心思、余力和支撑?

    “知识改变命运,文凭助人成功”。这个观念鼓动年轻人不断读书读书再读书,人生似乎只剩学士硕士博士壮士圣斗士直至烈士一途,并最终演成各个年龄段上的层层加码的剧烈竞争或较劲。而过程中花去的投资很多都半生收不回来,而被吊起的收入期望值和事业幻想,则被长久无法收回的爹妈的巨额投资折腾得完全没有了幸福感与成就感。倒是大量需要在实践学习的人生经验和成功技能,则随着青春期的渐渐远去而渐渐变得愈来愈难以学到。事实上,如果单以挣钱多少来衡量人生是否成功或成功的大小,与所谓“知识”的多少与“文凭”的高低,其实关联度和决定性完全不像忽悠的那么紧密。央视七套的农村节目中,几乎每天都有那些高考落榜者、文凭低下者、出生草根者,甚至简直就没有什么“知识”者,依靠爹妈给的眼光,老天给的体魄,生活给的经验,失败给的教训,历炼给的判断,逮住几个“高知”也未必逮得住、最大可能恰恰逮不住的商机,坚持下去,苦熬过去,就成了,就发了,就把那些学士硕士博士们聘来当手下的员工了。比尔.盖茨长期是地球上挣钱最多的人,然而他的成功居然是靠果断抛弃文凭得到的。在抛弃文凭与抓住机会面前,他果断选择机会放弃文凭。直白地说,知识的多少、文凭的高低,如果硬要说与人生有着什么关系,则主要是把人的精神气质陶冶或丰富得相对更优,而那恰恰不在通常所谓“成功”之列。而就这点,也还不排除生活中真的就有人,天生丽质,气度非凡,无须那些所谓“知识”的装点。倒是更多的生性粗鄙者,则是即便读完博士又从博士后流动站出来,一举手一投足原来是啥熊样照旧还是那熊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