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竖都是:科学还是迷信?

(2010-03-06 09:47:37)
标签:

5.12

1.12

2.27

科学

科普

科学传播

科技哲学

迷信

杂谈

分类: 据理诡辩

    5.12(汶川地震),1.12(海地地震),2.27(智利地震),两年内三场惊天巨震,不由人不往三者间有何联系上想。趣的是相关地震科学尚未想明白,相关玄学倒先想出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把上述三个数字排成三行,横着读是5.12、1.12、2.27,竖着读也是5.12、1.12、2.27,横竖都是那三场大地震。

    “横竖都是”,反复念,反复品,可是个足以把人夜半吓醒的宿命结论。

    不消说,在科学眼里,这是典型的迷信。然在迷信眼里,这是典型的天意。如果双方就此PK,分得出明显的胜败么?很想有。很遗憾没有。悲哀的是,在类似的科学难题上,迷信固然无法驳倒科学,然科学也远未驳倒迷信。比方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诞生以及地震的来龙去脉之类。

    在人类智慧穿透上述亘古迷茫的努力中,科学的稚嫩猜测与迷信的浅俗解释,令人惊讶地像极一对孪生兄弟,以至有西方科技哲人固执地认定,在诸如生命起源、人类诞生、地震来去之类科学尚无法实证的问题上,不得已的科学猜测与着意为的迷信解释,在内在逻辑构架及深层转换结构上,其实很难分出高下与文野。

    这不,在5.12、1.12以及2.27后,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密集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地震科学,显现出的理论和逻辑上的漏洞百出与相互矛盾,甚至超过迷信和胡言乱语与牵强附会。比方说在完全没有能够准确预测的前提下,硬要精准预测将来不会再发生多少级地震,完全不知某些表象是否预示即将的地震的前提下,硬要表示那些表象与地震无关等。甚至,某专家5.12前应邀前往某处就现象安定人心,在公众场合高调坚称那些现象与地震无关,而几个月后那处就被5.12惊天地震卷入重灾区。但是,灾后那专家仍然高调讲解地震以及另处的安全。除去地震科学,当今哪个科学有此“横竖都是”的?

    固然不能要求科学在任何时、对任何问题都能说得一清二楚,哪怕为此必然给迷信留下兴风作浪的空间。科学与迷信的地盘,并不像多数人所想当然地认为的那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甚至不像恩格斯曾经的预言,科学攻克了一个个迷信的城堡,以至最后一点造物主的地盘都全部让给了科学。今天大家看得清楚,将来或许还会看得更清楚,科学与迷信经常是各执一辞,乌眼相向,水火难容,但又井河两水互不相犯。

    明白了这个人们不太愿意承认,但又不得不如此的事实,就可明白,地震前后的相关科学传播,即使不能了断公众的所有迷思,也至少不能让公众陷入更大的迷乱。换言之,媒体对地震科学当“传播什么”与“怎样传播”,是两个最重要、最艰难、也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仍以5.12为例。汶川地震后的媒体科普,向公众传递了最粗浅也最及时的地震知识,如板块碰撞、断裂带、震中、震级、震波等,并用这些知识对惊慌的公众作了尽可能的安抚。收到的效果是,地震知识在公众中空前普及,惊慌的心灵渐渐得到安抚。但这种传播中的地震知识,却表现得分明的混乱:地震可以(不能)被准确预报、地震来临时可以(不能)钻到结实的家具下、必要时可以跳下楼(任何时候都不能跳下楼)、成都平原不怕震(不会震)等。

    如果地震不能准确预报,人们当怎样对付地震?是发达国家那样放弃地震预报转而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如8.8级地震的智利,因房子修得结实而生命损失很小),还是若某些落后国家那样听天由命(如海地,瞬间被夺走20余万人)?若能准确预报,又会在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在实现前,人们又该怎么办?成都平原真的不会或不怕地震吗?此地“一百年不会”、“三百年不会”、“一千年不会”的断言,是怎么推断出来的?既能推断出未来多少年不会,为何推不出此前什么时候来?还有,即使未来真的一百年、三百年、一千年不会来汶川那样的8级,来个唐山那样的7.8级、通海那样的7.7级,不也照样会死二三十万人么?

    冷静的公众不难从中发现,所有认定成都平原不会再震的专家,在话语的逻辑中其实谨慎地暗含了“8级及以上不会”的前提。比方某专家称:“从公元前26年至今长达2034年的龙门山地震史料,发现8级及以上地震仅此一次,7级至7.8级的地震共19次”,意思是8级及以上极少。问题是,极少也是有。何况8级以下那么多,来了也不温柔。

    可见,如果单纯地学理反思,5.12地震后的媒体科普或科学传播,在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方面所得较多,而在让公众理解科学方面所得很少。而在科普的社会、文化意义等方面,则很难说清所得是多还是少。单就地震科学的声誉、地震专家的信誉而言,似乎是得少失多。

    这就不得不说到科技哲学视野里的科学普及或传播。在科技哲学看来,寻常所说“科学传播”当分三个层次: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在科普中,科学的传播是单向的,科学共同体是传播的主体和核心,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以科学共同体为中心向外扩散。这使得科学共同体能够以居高临下的态势面对公众,如5.12后多个地震专家在媒体上的自信与自大。在公众理解科学中,强调的是公众的主体性,科学共同体降到了与公众平等的地位。但是,这种降只是政治正确和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因为在对科学知识的拥有上,科学共同体必然要高于公众。在科学传播中,科学家与公众双向互动,一方面是科学家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公众参与科学知识的创造,参与科学政策的制定,与科学家一起塑造科学的恰当社会角色。最有意义的是,在科学传播中,公众有权评价科学的正负面影响,有权质问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在地震预报上,回报公众的却总是马后炮。

    当然,这里有个公众、社会怎样对待前进中的科学的问题。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发展着,它的存在形式就是假说。由地震科学的眼前情况看,该门科学基本处在假说阶段。包括它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和结论,都处在争论的王国中。如果在这个时候宣扬它的某一说,或只采用它的某一说(一般是有利于宣扬者自己的那一说),就必然面临未来很可能的尴尬。由于地球对于人类而言还是黑箱,人们对其内部的真相所知甚少,因此说某地“稳定”,如同说某地“动荡”,严格地说,都是假说。比方说龙门山断裂带平稳、安全,不会发生大地震,也是专家说的,也曾写进科研报告,也曾撰文出书,甚至是业界的公论。事实呢?

    可以理解,媒体除了肩负《科普法》赋予的神圣职责,如该法第十六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综合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科普专栏、专版;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还肩负安稳人心等政治职责。但是,如果因此就为我所用,就裁剪科学,就自断未断的认识,媒体就可能愈来愈不能再科学地传播下去。因为公众必然会对媒体所传播的“科学”愈来愈怀疑,甚至愈来愈反感。就像公众对现今媒体上的保健科普或传播样。

    要想防止媒体在普及或宣传科学知识方面的尴尬,以地震科学普及为例,似应遵循如下原则:对原本存在严重争议的知识,尽量少说;对某些难度很高的知识,尽量找最具权威的专家说;专家的“出场”应尽量考虑场合(若在房地产商的产品推介会上说“此地安全”,即使没有关联交易之实,也至少有“媒子”之嫌);适当展开科学讨论,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公众渗透“科学是假说”的真相,渗透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而不能把科学神化的态度;开展科学评论,就某些科学问题比如地震预报和防范的最新进展及意义等,进行评述;利用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因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传播状态由延时的“一点对多点”变为即时的“多点对多点”),请专家与公众就科学内容对话,如就地震准确预报的困难或不可能展开对话,向公众交待相关科学真相,即让公众理解地震科学;适时向公众宣传和普及科学的科学观,即不能对作为假说存在的科学施以道德愤怒,不能简单用一时的得失来评价某门科学的整体价值和贡献。

    恩格斯当年曾因杜林先生对康德的星云假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作道德愤怒,进行了严肃的批判。恩格斯的意思是,任何科学都有面对即使最简单的问题作不出令人满意回答的时候,比如“这条狗的尾巴为什么刚好这么长,而不能再长一点或再短一点?”等,如果因此就怀疑科学、贬低科学,那么科学就没有适宜的生长土壤。地球科学界因5.12前没有准确预报惨遭声誉重创,这本身已经够可怜的了,如果再遭遇公众非理性的口水和砖头,则这门与人们身家性命关系最大的科学,必将陷于更加艰难的境地。而这必然会最终严重损害公众的切身利益。

    公众理解科学,不仅包括理解科学的存在方式是假说,不仅包括理解科学不是神学,不仅理解科学不是万能的,还包括理解科学必定有错。要容忍科学出错,允许科学家出错。因为科学是人类的认识,是认识就会有错;因为科学家是人,是人就会出错。反过来,科学家就不能因为公众必须如此理解,就有意无意拿自己当永远正确,当无错圣人,当同题正说反说都是的专家。那样,科学家恰恰把自己推到了科学的反面,即推到迷信的位置上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