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媒体先炒川大拟“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后炒“不是取消是优化”。等眼球们纷纷转过去后,媒体又炒“这是本科培养制度的改革”。不晓得的人真以为那是多么了不起的改革,晓得人却吐声“呸,那不过是向市场、向学生低脑壳”。这事儿还热度未消,又闻媒体炒“电子科大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又见媒体一阵赞扬,也是奉为“改革”什么的。估计一堆眼球还在这事儿上,一时半会儿还移不开。
其实,不论本科生写不写毕业论文,还是硕士生毕业前要不要有论文发表,都是高校自己的规定。每个高校说起这来都一副完全必要的口气,似乎缺了就会有损本科和硕博二士生的质量。实际上,主要是各校都想从中收获“论文发表”数量,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所谓“科研实力”。不信查查那些个“核心期刊”发表和和ISTP、EI、SCI搜录论文,好多都是在校硕博二士生所写。如果把发表论文的规定给取消了,学校的“科研实力”评价可能就会打很大折扣。不妨说,在校硕、博二士生必须发表一定数量论文才可提交毕业论文答辩的规定,看起来是考虑学生的培养质量,实际上是谋算学校的所谓“科研实力”评价,或二者兼顾。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科大的规定就有点勇气。因为该规定若正式实施,该校科研实力评价至少在论文发表和搜录这点上,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或许该校底气足,科研实力强,每年论文发表和搜录量不存在担心。否则,哪个领导决定这样做,哪个就会引来自诩爱校如爱家者骂娘。由此断定,那些个因各种原因还无法不顾及每年论文发表或搜录量的高校,多半还不会向电子科大学习。尽管他们一旦说出理由来,必定是“出于研究生培养质量考虑”什么的。
想起来今天国中高校的一些规定,好像是很严格,要求很高,若本科生必须写毕业论文,若硕、博二士生必须写够一定数量和档次的论文才能有资格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等,好像全世界就我们玩得真,玩得严。可是,规定的制定者算过没,全中国的学术期刊一篇别人的论文都不刊用、全部用来发表在校硕、博二士生的论文,够么?差得远!非得发表怎么办?只好任“增刊”变相“增刊”甚至“伪刊”如荒原野火,以及网上“包发论文”的骗子生意兴隆。还有,一些专业的实际学习或掌握水平,是否非得在论文上才能体现?本来是未必,可是也被理解为“当然”,于是不擅写文也硬写,实在写不出来只好“借鉴”、“粘贴”甚至“克隆”。不客气地说,高校师生愈演愈烈的“抄袭”风,固然与自身的风气不正有关,也与不合理的制度规定逼迫有关。邓伯伯说过,“制度不好,好人变坏”,官员前腐后继是一证,师生频繁做假亦是一证。
因此也可以说,正如川大的“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样,电子科大的“硕士生不必有论文发表”,看起来是退却,实际上是进步,是双脚努力从半空回到地上,是虚幻的规定或不切实际的理想让位于虽不美丽但很真实的现实。如上改进客观上是对广大学生娃的松绑,同时也是为相关教师解除对论文“不知情作弊”的担忧。丢掉世俗既成偏好、且有相当实惠的“论文数量决定科研实力论”,的确是要点胆量的。
由此推想,高校老师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档次的论文才能提教授、当博导、做院士的规定,恐怕也未必合理。李世春先生研究后感言,诺贝尔奖得主高锟“工作在于无声处的理想的科研环境中:没有各级权威大牛们在忽悠SCI,也没有各级权威大牛们在忽悠Nature和Science,也没有各级权威大牛们在忽悠引用率,也没有各级权威大牛们在忽悠什么新花样。”他“文章不多,发表的刊物也不高,被引用次数也不多”,他“只有一个很小的研究小组,没有团队,也没有群体,更没有什么创新群团”,“成果的载体是几篇文章,没有请专家鉴定,也没有请专家开会,也没有请权威们签字画押”,“是不能入大陆流的科学家”,他“惟一做的,就是高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个科学问题。”有网友就此大发感叹:“科学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摆架势走T型台,也不是申报各种头衔和番号。科学是一种行动,是一个事实(理论)推翻另一个事实(理论)的毫不留情的行动!”
赵明先生更是好事地专门查证,发现高琨获奖的主要论文都是发表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且主要登在IEE PROCEEDINGS和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Journal of Physics E)这两个期刊上。赵先生不禁感叹,“两份期刊目前都不是SCI,而仅仅是被EI收录!按照国内高校的有关规定,没有SCI文章的教师是很难评上高级职称的!高琨教授真是太幸运了,生当逢时啊!”
井民顺势发句扁言:连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都没有登上的刊物,非得要普通教授、博导甚至在校硕、博二士生们上,这不是逼男人生仔么?生不下来咋整?再逼不就只有借腹怀胎么!所幸电子科大想通了,觉悟了,现实了,取消了,脚踩地了。如果该校及哪所高校干脆取消了教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规定,那真正就是双脚完全立地了。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