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井民博客
井民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052
  • 关注人气:13,8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不到五分钟”太雷人

(2009-02-06 11:17:35)
标签:

现代快报

北大前校长

保送生

高考

自主招生

分类: 好看时评
    看到各大媒体转载的一则新闻,禁不住又咸吃萝卜淡操心起来:公平么?合理么?科学么?
  这则新闻是《现代快报》记者黄艳采写的,原发其所供职的报纸,后被种类媒体广为扩散,可见其影响不可小视。其实质性内核是:南京一名叫王晨舟的中学生,在与北大前校长许智宏“不到五分钟”的“对话”或“聊天”后,就被北大前校长“当场拍板录取”。
  这自然不由井民不好奇:一个中学生,五分钟不到,就把一个堂堂前北大校长、现中科院院士给拿下,该生可有何等的雄才大略?那不到五分钟可说出何等的惊天宏论?
  细看原文,才知事情的主干大体是:王姓同学赴京看奥运在前,许前校长到南京与王姓等同学对话于后。王姓同学看奥运时,特地看了行程中没安排的“位于北大的奥运乒乓球馆”,当时“就联想到,北大肯定不只为奥运做一个场馆这么简单,他一直都想寻找答案”。许前校长则是在与同学对话时,被王姓同学问到“北大为奥运做了哪些贡献?”,于是就打开了“话匣子”,在做了一番解答后,“对这个阳光男孩留下深刻印象,加上看了他出色的简历,当场拍板录取他。”
  说实话,以同样端大学教师饭碗的经历,井民认为该新闻写得不太准确。第一,如今中国的大学,连在任校长个人都无权直接录取哪个考生,何况一个到异地中学去“对话”的“前校长”。第二,那“不到”的五分钟时间,到底是许前校长在考王姓同学,还是王姓同学在考许前校长?咋看来看去,总有点“考与被考、位置颠倒”的味道呢?第三,许王二人那“不到”的五分钟,到底是“保送考试”,还是“对话”和“聊天”?因为同一稿子,上三种说法都有。第四,黄记者说,“正是由于自己对体育的热爱,才有了后来与许院士的精彩问答”。可找遍全文,也不见王姓同学的“问”精彩在哪儿,倒只有许前校长那无须精彩、也远远谈不上精彩的“答”。第五,黄记者也曾自问,王姓同学“凭什么几分钟聊天就能征服考官?”自答他是“学生会体育部长,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获得者,因此取得保送生资格”。这就等于说,那“不到五分钟”的好坏,对于王是否被录取,无关紧要,甚至可有可无。
  然如果事情本来就是如此,即是否录取那位已获保送生资格的王姓同学,北大把权力完全交给了许前校长,而许前校长则根据自己与考生的对话或聊天的感觉来自主决定。如果真是这样,井民可就真的为此举的公平、合理、科学三性担忧了,同时也为它所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担忧。
  先说公平性。王姓同学优秀,所以得到“保送”。可是获得“保送”资格的考生当不止一比一,否则就没有“面试”或“复试”这一环节存在的必要。如今王姓同学就用这么区区“不到”五分钟时间,事实上问了个很“菜”的题,由考官许前校长做了同样“菜”的回答,竟然就“被点名‘带走’,直接录取,无需参加北大的保送生笔试和面试”,对其他同样获得保送资格的考生,甚至个别没这个资格但同样优秀的同学,公平么?
  再说合理性。众所周知,中国的高考,本质上是大学代表社会选拔人才,从而由大学来主导出题、考试、招生,这是无人质疑的。但大学也因此挑起了客观、公正的社会重任。为了确保这个重任基本落实,主要由大学教师组成的命题、阅卷队伍,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下,通过一整套严密、规范的制度和措施,方才确保用“高考”这一公认相对最合理的方式把某人能不能入某大学的大事决定。相形之下,许前校长那“决定”,合理么?
  最后说科学性。即便是照黄姓记者所说,许前校长前往南京那中学也是为北大招生,而非简单与同学见面的。可“录取新生”这么重要的事情,就交由一个“前校长”个人凭感觉去搞定,也没说“回去商量”,也没说“先划入名单”,也没说“再看看其它条件”,就这么直接、当下、随口完成,把“看走眼”的风险完全抛在一边,也把“以言取人”的弊端完全不考虑在内,科学么?
  随着高校、尤其是北大那样的牛校“自主招生”权限的扩大,名额的增多,怎样确保招生的客观、公正、科学,就必然是个全社会都关心的事情。如今“自主招生”数不足一成,如果增加到二成、三成……甚至最终达到百分百的“自主招生”(一些牛校一直都有人援引旧中国高校、国外高校的例子在这么鼓吹),像许前校长这样的录取法,恐怕真的会引起全社会的普遍性忧虑与担心。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