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园里那点破事儿(53)

(2009-01-13 12:09:04)
标签:

高校

政府

管理

招聘教师

自主权

杂谈

分类: 校园轶闻
    自打井民的饭碗所在下到地方,地方特色便迅即罩身。当年在中央时,几代园主都抱怨待遇不公,自嘲“老三”,是小妈所生。园外人听不懂,那是说的中央那“部”,有直属大学五个,前两个进了“211”,后三个再进无门,老大老二喝到大妈的充足奶水,老三只好与老四老五一道,舔些老大老二留下的汤汤水水。
  若是命该如此也怪不得人。可历代园主自认为,老二与老三伯仲难分,尤其在招生规模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指标上,自己比老大还强,何况老二。于是经常骂骂咧咧,于是活生生给逼出个“不甘人后”的“校园精神”。
  9年前的某天,国务院一纸令下,井民的饭碗所在下到地皮所在。同命的另一校园敏感到事头不对,在办完自己最后一个校庆后,丢下若心经营八九十年美誉与校名,心不甘情不愿地投入本地那所自称的西南老大怀抱中。井民的饭碗所在当时也心有戚戚焉,想找个肩膀靠,因想法太多,没找着。省里接收那天,场面到也让人吃定心丸。尤其是一位副省长表态,称井民的饭碗所在下到省里,对省里来说,“不是包袱,而是宝贝”。
  然而,也就当年,井民的饭碗所在便发现,以往在中央那部呆着的日子,比起现在,那真是天堂,先前的所有抱怨,简直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那会儿虽然只得吃老大老二所剩,也是动辄以几千万元计。而如今,“宝贝”话音才落,为修座破旧的大校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省里要得百多万人民币,就这,还是仰仗“评估”。园外人有所不知,教育部对高校的本科教育评估,首条就是评政府对高校的投入,然后才是评高校对投入的使用。因此评估结果如果惨,政府脸上最没面子,尽管受罪的主要是高校。
  于今还有当时的印象,负责恩赐那笔钱的政府官员到井民的饭碗所在,嗬哟,只见园主们,官不分正副,岁不分长幼,性不分男女,通通都对那官员屁颠屁颠。井民晓得,不可以貌取人,因而对那獐头鼠目的官员尽量看高一线,以为他再咋也是个“副厅”,殊不知他娃竟是个“正处”。“正处”下车伊始,真的就伊哩哇啦,就指指点点,就把平时让井民之流毕恭毕敬的园主们,弄得通通对他毕恭毕敬。不久后,“正处”因吃钱太多消化不良,丢了官帽,进了局子,就见园主们多少有些尴尬。
  敲键至此,十只爪子不禁犹豫起来:敲下去,还是离开?敲下去,依井民的烂脾气,恐怕就会敲出些是非;离开,似乎又不为井民那烂脾气所许。于是选择所谓辩证法,既敲又不敲,既离开又继续。
  如下的文字,便是那“辩证法”的体现:亲耳听一朋友说,“正处”出事前,他们那园子年年都要给他拜年,拜年的“信封”都不薄。“正处”不仅来者不拒,且与他们园子同样行拜的园子,竟然在他办公室外排成行。井民委实不相信,咋可能?“正处”总共才管多少高校?朋友阴着脸说:“问题是,全省大、中、小学的基建投资都归他管”。井民盯着天花板三分钟,终于算出,在这个人口过8000万的省份,那可绝不是个小数字。朋友还追问:“你们莫非就没送过么?”这可把井民这个包打听给问住了。本园与“正处”同时的园主,至少有两任,一个已退居二线,一个择良木而栖,井民到哪里去打听?再说,依二位平时牛逼哄哄,便是把他们弄来搞刑讯逼供,也是绝对跟江姐一样至死不招的。
  “正处”东窗事发后,井民的饭碗所在多有感慨。尤其是几个健在老园主,回想起当年“在部里”,虽说所得不及老大老二,但找部里办公事,“哪说钱,带把新鲜的韭菜就行!”他们或许不知道,如今货畅其流,京城的蔬菜与南方无差别,“新鲜韭菜”早已失去问候的人文意含;他们或许在想,我们是不是霉得起了冬瓜灰,偏偏下到穷地方不说还碰到这么张血盆大口?或者叹,看来真的命定必须“不甘人后”了,谁叫我们不像老二,下地方前就投靠东北高校的头把夜壶?谁叫我们不像老大,根本就不下地方,只是把婆家从中央的这个部转那个部、那个专管教育的部?……
  近期遭到的又一地方特色,乃是校园招教师,得“按规定”,比照招公务员进行,又称“公招”。开玩笑,是“公招”不是“母招”。不开玩笑,“公招”是“公开招考”,这自然无人质疑。问题是,大学教师不是公务员,既不干公务员的活,也不拿公务员的钱,还不按公务员管,凭啥要像招公务员那样招?比方一个岗至少要几人报名才能开考,比方必初试、复试、笔试、面试等。《高等教育法》有关于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规定,咋的在招个某专业的教师时,校长却没个“自主”权?而不属地方管的“211”、“985”,咋没见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局之类,跳出来说声“不可自招”?
  不怀疑地方政府做出上述规定的动机。但从效果看,它肯定不合高校的发展实际。因为某校看中某人,或某人看中某校,一不走“网上报名”的程序,二不走“初试、复试、笔试、面试”的路子,通过导师推荐,通过熟人介绍,邀几个同行专家与之谈谈、听之说说,即可断其合适否。不要以为这种方式简陋,恰恰在校园招人时最为合适,且与“公正”、“公平”、“公开”不矛盾。因为高校有的是保证“三公”的办法,且这些办法早在“人事厅”管理之前,就在中国高校有效运行了百十年。而在国外,这种由政府直管公立高校招教师的事,恐怕连听都没听说过。
  就想,为什么地方政府非要管这么到位呢?合理解释或许是:他们把高校当成行政机关了。若是,高校就不自在了。
  而高校若不自在,就不自由。不自由,思想、文化、学术、科学之类,就哪里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