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井民博客
井民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052
  • 关注人气:13,8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地震:惹不起,只有躲

(2008-06-05 14:33:38)
标签:

张衡

地震

地震预报

杂谈

分类: 个性随笔
    趁地震之事上还没有专家,井民赶紧乱说几句。据说科学史上,一再出现因为没有专家,所以专家成堆的现象。今回汶川大地震后,似又似曾相识燕归来。
  井民的饭碗所在,有台仿制的“候风地动仪”,全木,无漆,做工一般般。用以向前来参观的孩童证明文化悠久与文明灿烂,别无他用。念小学的时候,晓得那玩意儿是一个叫张衡的人发明的,距今已1700多年,哪里发生地震,龙嘴里的球就会吐向蹲那方的瘌哈蟆嘴里。后来才晓得,张衡的原装货早已失传,此后的样品全是根据史书文字凑的。于是就有至少两个以上的版本,一是王振铎的,一是冯锐的,原理不同,做法各异,但功能都只一个,那就是地震发生后测它发生在啥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地震监测设备,最大的进步也就只是在“实时”上,而非张衡当年的“过后”。当然,准确性之类,肯定也比张高得多。不然,这1700多年就白活了。
  但是,在只能测量而不是预报这一点上,今人与古人似乎又没啥差别。换言之,今人比起古人来,似乎又没啥进步。今人说,地震预报分长、中、短、临四个区间,看似超出古代很远,实际远非那回事情。比方那“长期预报”就等于不报,因为连井民这种科盲都晓得,说未来某个时间,某个地方会发生大致某级地震,与不这么说基本没有差异。倒是愈往近处走,预报愈不准,甚至地震愈大愈报不准。如这次汶川八级,眼下地震部门的口径几乎全是“事前一点儿征兆都没有”。也就是说,人们最需要的,是恰是最不能得到的。
  至于“震后”报,则张衡当时就做到了。比方他那玩意儿测到公元134年12月13日发生在距京城洛阳千多公里外的陇西地震,这与这次汶川地震的当时,两千多公里外的京城也测到,没啥本质的区别。当然,今天比当年在时间、地点、震级上说得更清楚,而这种清楚为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倒是张衡当年完全做不到的事情。
  只是张衡地动仪上那8个瘌哈蟆,不知是张事先看到瘌哈蟆与地震有关系,还是随便抓了个活物来干活,反正这回汶川地震前,四川出现瘌哈蟆的大规模异动是事实。当然,专家已经说啦,那是另外的原因所致,不能与地震扯到一起。也倒是,“事前一点儿征兆都没有”,不就逻辑地把瘌哈蟆也排除在外了么?在这一点上,专家们是严谨的。
  说起地震不能准确预报,有人便抬出“海城”。的确,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由于政府事前已经通知百姓躲避,震波虽及9000平方公里,人口800万,却只有1328人遇难。当时于是兴奋宣布“成功实现地震预报”,结果第二年就遭死人24万的唐山大地震致命一击。于是有了世界范围的关于地震预报的结论性看法:“世界地震预报水平就是,一个海城的成功,一个唐山的失败”。很不幸,此结论的失败者中,还不得不得添上汶川。
  空泛的辩证法道理告诉我们,凡物皆有规律,只是掌握与否罢了。那么姑且认为地震也有规律,只是人类目前还没有掌握,人因而还不能准确预报。可是,人类要花多少时间、死多少人才能掌握那规律呢?这里面可得有个成本核算吧!科技牛国美国日本之流,掌握地震规律能力当比我们更强,但他们却采取“惹不起就躲”的策略,放弃遥不可及的准确预报,转而搞强制性的抗震建筑。从表现上看,他们似乎在自然面前当逃兵,但这个逃兵当得并不窝囊,因为他们因此不怕震或震不怕。
  自然界的奥秘有些是很深奥的,就像费尔巴哈说的自然是本“大书”。只是这本大书只能在人类面前渐次打开,地震很可能在它的最后几页。人类不可以跳过前面直接看后面,因为那看不懂,自然也不允许。但人类又必须生活在该书的某一页阶段。怎么办?寄希望于当下就解密,马上就弄懂,显然是不行的。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能躲就躲,能逃就逃。这大概就是时下学界热衷的“人定顺天”论的基石吧。
  如果所谓“断裂带”附近肯定迟早会发生地震,“龙门山断裂”带肯定存在,依上述乱七八糟的观点,汶川、北川、青川等地,今后不“重建”才是最佳的选择。井民生也愚,以为“重建”就是原地重来,只是建得更结实些罢了。可是原地已被证明一旦大地震,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就很难得到保证。再说“重新建个更结实的”,也似乎不聪明。因为此次烈度为10度以上的地震,就几乎把那几个“川”给毁了,要把将来重建的房子建得抗得住如此大震,那要多少票子?据说房子的抗震裂度每提高一度,建筑成本就要提高20%左右,而这回房子倒得一塌糊涂的都江堰等处,房子抗震裂度也就7度,商品房价就已差不多七八千一平米了。说说直白点:通盘考虑那些个“川”的生活条件与发展前途,建那样高成本的房子划算么?
  说来说去还是这个理:每一时代的人们都不可能完全认识自然,更不可能完全掌握规律,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每一时代”的时态出现。因此,对诸如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还是采取惹不起就躲的策略为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