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家一起尴尬

(2008-04-24 18:14:37)
标签:

招研

复试

录取

杂谈

分类: 校园轶闻
  年年招研,今又来。来的是67位青年才俊,从神州各地。有学法律的,有学会计的,有学外语的,有学计算机的,有学中文的。有的具备规定学历,有的只是同等学历,有来自知名高校,有来自“野鸡大学”。有那么几个考生直到坐在考官面前,也没能让他们明白,眼前这个考生所来是啥学校,那校是哪年建立的,位处哪儿。
  井民的饭碗所在,在本省还将就,出了省就要靠说明和解释才让人能知晓。门槛汉儿。所以不可把门槛设得太高。而几公里外的某校,肩扛“985”,老师们鸡犬升天,耗子起飞,去年就宣称“非211本科”不录。于是招得少。于是少而精。井民的饭碗所在不能如此整。如此整无异于自砸饭碗,只好“英雄不问出路”。所以坐到面前的考生,态度虽端正,答问却不好,似乎也合情理。
  初试的分数,倒也还将就。哲学专业总分300以下、英语单科40分不到即可参加复试。属B类。就这样,还有几个考生申请破格。若不能准确回答能否破格那个格,还不那么高兴。也不兴想想,就算他的叔叔伯伯之类,是井民的垂直或180度或360度领导,但他们也不能亲自前来代替他答题。而答题时的成绩,可是七八位考官当场给的。有些像正在举办的青歌赛,再是有那么一两个评委总喜欢打偏分,但由于当场亮分,他们的偏分要么被去掉一个最高,要么被去掉一个最低,且暴露在众目睽睽下。
  有个考生电话要求给予准确回答能否录取。在下人虽一根肠肠通那个污秽的出口,但对不能说准的事情,还是一向不敢乱说。回答于是听上去有些敷衍。电话那边不耐烦了,直嚷“我是破格的哦!”就他这句,点醒了在下:咦,总分虽勉强外语却不到40,允许来参加复试已是开恩了,咋可能比那些成绩全部合格的考生还占先?于是风度有些丢失,直接告之:“同学,你有没有搞错哦,你那‘破格’实际上是‘降格’!外语不够,按规定可降3分参加复试,能不能录取,肯定还得看你复试的分数!”这边风度一丢,那边话筒一撂,似乎有句骂声掐灭在半空。
  面试那天,67考生都来了。在下的饭碗所在为不耽误太多时间,将他们按专业分成三组,每人一刻钟,抽签决定回答哪三个问题。
  现今回想起来,那天的面试如果能电视直播,收视率肯定盖住青歌赛。所有的题,虽名为“研究生面试”,却都是些中学和大学低年级学过的内容,基本属于常识性问题,分析性和解释性的问题极少。因为考官们这些年已经明白,自公元1999年开始的“大扩招”,本科生既然不如以往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就不如以往的研究生了,因此不能对他们作以往的要求。
  实践再次证明考官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比方一道“道家学说由谁创立?”的问答题,至少有两个考生张口就答“道子!”有考官禁不住失声“嘻,那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就当是儒子了!”还有一个考生,在抽到“伽里略学说提出在什么时候?”时,“准确”回答“是1927年”。另一个考生在回答“新中国主要科技成果”时,第一个便是“建国初期的人造卫星上天……”,且考官即使一再暗笑,也不能对执迷的考生有所提醒。
  更有五六个考生,本科学的是英语。在下见他们有此学历,在自由提问时便相继提出同一“菜题”:“英语单词‘哲学’怎么念?它的原意是什么?”结果除一人外,其余全都答不上来。这些个考生,在菩萨心肠的考官如下启发“英语‘数学’怎么读?”、“英语‘物理学’怎读?”下,仍不答出“哲学”。有考官不解:“你们报考哲学专业,却连哲学咋读都不晓得,说得过去么?”那四五个考生却一脸“这有啥稀奇”状,且不解着考官们的不解。
  有三五个考生,可能真的在学校有些关系,甚至就是学校里面的人,面对自己抽到的三道题,直说“对不起,不知道”。甚至还加一句“正因为不懂,所以才想来好好学习。”对如此谦恭的态度,是气他好呢,还是不气他好呢?按说这种人正是面试刷掉的首选,可是他们能够用如此冷静的态度对付自己答不上问题的尴尬,能够如此颇具较劲意味地与考官们大眼瞪小眼,恰恰说明他们是有着厚实的底气的。因为他们那些“底气”,会以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护佑他们。倒也是,往年就发生过,考官这里说某人“不行”,那边却空降一个录取指标,而且某导师帮着说明,一定亲手把他打造成合格的毕业生。若此,谁不同意录取他,谁就故意与他的底气过不去。而在当今中国,事情弄到这个地步,也就黄泥巴掉到裤裆里,是屎也是屎不是屎也是屎了。
  不禁想,如果有那么一天,录取能完全彻底地由考官掌控,那该多好啊!也包括,如果哪一天,报考在下饭碗所在这个专业有着本科专业限制,如果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命题能做到高考命题保密水平的一半,如果复试尤其是面试时考官可与考生进行深入研讨,如果社会不再那么一味要求所用之人非得都是高学历……那么也就可能不会再有这么多根本不具有“研究”潜质的人,跑到大学来在让自己痛苦的同时也让老师痛苦了。
  尤其是像沾了“哲学”边的专业,十分依赖人的哲学悟性,甚至慧根,啥专业出身的都来考,啥人都通过这条路走上研究生,本身就说明时下所谓的“哲学”,早已既无“哲”亦无“学”了。“哲”是“明也,智也”,是“求智慧、求聪明的学问”,可如今到了打批发似的一堆堆录取,大概首先算哲学本身的尴尬,其次算学哲学的学生的尴尬。自然,也当算教哲学的先生们的尴尬。
  折腾了一天,争取了半天,今年的录取指标终于定了。于是按综合分数,从高到低,定了录取名单。考虑到以往的经验,临到头来又有增加名额下来,且能够争取到增加名额,恰又说明有些考生的能量是很大的。因而把公布的名单列为“第一批”,今后若还有,就算第二批,甚至第三批。反正早好多好多年,就有人直说,大学是什么,“大学就是大家学”。借用这话,“研究生是什么?”研究生就是“研究问题的学生”。至于所研究的问题属何,难与不难,菜与不菜,是青歌赛层次的,还是中学生百科知识竞赛档次的,就不重要了。反正现时市场已经做成如此,好些学生进来“研究”后,可以不听课,但不可以不给他成绩;可以不做研究,但不可以不顺利毕业;可以至死写不出论文,但不可以不让其答辩并通过。如果老师们反着来,就会成为学院甚至学校的麻烦,学院和学校就会在麻烦引起的强大压力下,合力帮助那些学生,想方设法让他们成绩合格,论文发表,毕业证和学位证到手。
  所以,社会舆论对大学老师不要骂。那些个“烂生”的确是由他们亲手制造的。但他们自己却也是不由自主的。他们,以及他们所制造的那些烂生,都是时下这太过急功近利的市场的牺牲品。他们和他们的学生们,包括本专科生,也包括硕博士生,不想那么教和学,不得不那么教和学。他们没法,他们尴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