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生扩招研究生杂谈 |
分类: 校园轶闻 |
在下虽缺脑水,但对递到耳边的事情还是警觉的。何况多角度领导的耳提面命。
刚端新碗时瞎忙,这阵稍松一些,便把研究生们请来,恭请发表高见。还把分管主管的同仁请到,令其洗耳恭听。
到得倒是还算齐。该来的都来了,一如不该来的都没来。看得出同学们有些兴奋。大概是放假月余,加之过年,抗冻救灾之类,感想多多。板凳明显不够。原来,褒贬不一的高校扩招,也让研究生膨胀飞快。就算在下的饭碗所在,现今研究生人数,跟十年前的本科生数,也大哥二哥了。还笑同城某“985”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呢,没想如此“一个瓶盖怎能盖几十个瓶子”的笑话,也就三几年光阴里,再笑就自己笑自己了。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开门见山说过主题,就提笔静等“意见”。哪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几分钟。在这等待的十几分钟里,在座七八十个研究生,无论研三的学姐学哥,还是研一的学妹学弟,好似在练静功,只坐不吱声,誓与老师比耐力。
于是启发,诱导。不行。再启发,再诱导。还是不行。在这场耐力较量中,老师明显不敌学生。不觉间,老师已经说了许多,学生仍耐心十足。
只好点名。这当然是下策。被点到者一般是不分男女,通通脸一红,说个“最好增加实习”、“能够指导就业更好”、“多些讨论环节”等。不痛不痒,不温不火。有也可,无也可。温柔得好似另类夸奖,含蓄得犹如长者提醒。当然,也幼稚得一听就知不是真正心中最想。“增加实习”、“就业指导”、“多些讨论”之类,那可是本科甚至专科同学心之所系呀!研究生的“研究”,咋一点儿也没涉及呢?
很快,一个被点到名的同学递上条子,称“最好让同学们把意见写出来,然后找人念”。在下看了,觉得建议倒好,但似乎不应成为唯一,便回答“提问可以中国式,也可以外国式”。意思是有问直说,或有问曲说,随大家的便。哪晓得,就这么一解释,随后的发言就几乎更要靠点名了。而且愈说愈温柔,愈说愈不像“意见”。
时间就这样在云雾中流失。看来只能用别的方式搜集意见了。老师们还在自说自话,有些与同学们方才提的有关,有些无关。有关无关,凑够时间。然后散会。
刚回办公室,手机响了,都是研究生来的短信。有条说,自己心里最想说的,是个别年轻老师上课不知所云,害了学生。另一条说,本来想到会一说,但觉得还是另找场合单独说为好。果然,刚才会上所说并非真话,至少并非深话。反过来,那些被点发之言,基本是假话或浅话。
就想,现在学生咋这样了?想当初,在下像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一根肠肠通屁眼儿,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有屎就拉。虽然在下那会儿没读书,没啥文化,但读了书,有了文化,就明明有话却不说、要说就说不想说么?
在下面善心慈,不把原因往“做人”上想。替同学们分析,可能是有如下心障:所说传到当事老师耳里,恐遭报复;说了不管用,还不如不说;本来就不打算“研究”什么,顺利拿到硕士文凭才是最大心愿,说些“建议”说不定反倒给自己拿文凭添麻烦……看来,搜集意见的方式值得考究,不同来源的学生的想法值得考虑。比如,真按一心想“研究”的同学的意见去改进教学,恐怕一心想“文凭”的同学就会觉得遭罪。反过来,若按一心想“文凭”的同学的意见去搞教学,一心想“研究”的同学就会觉得白读。
扩招了,门槛低了,研究生多了,上学的目的杂了,这是现实。这个现实构成现在研究生教育的难堪局面——多数人一心只图文凭拿得方便,少数人还在为做学问苦读。于是对诸如导师指导学生的多与少、老师讲课的好与坏、课程设置的优与劣之类,想法各异,甚至相佐,所谓“改进”也就无从谈起了。
只想对散场走人的同学们说,文凭好拿不好拿,学问该做不该做,严格地说真的不是太大回事。唯有一事值得稍为认点真:你扛了“研究生”这个招牌,就背了“研究生”那副压力。这在今后的长久意义是,如果在同一件事情上你做得不如本科生,人家就会说“瞧,还是研究生呢!还不如本科生!”
人生就是这样,你想得到啥都可以。能得到,就不是非份之想。只是所得当即就会成为标记,牢牢刻在你的脸上,令你终身不得祛除。记得这层意思,在下当场的表露是,你的硕士文凭上有个“哲学”,你就必须说话、做事、想问题都显得“哲学”。而人家在这么看你说你的时候,是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学到还是没学到“哲学”的。
前一篇:把杀人工具做这么乖干啥?
后一篇:上周要闻点睛:人心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