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考研热降温导师官员教育 |
分类: 校园轶闻 |
昨天今天,研究生招生考试。井民一如既往,挂着“巡视员”招牌,跟在领导屁股后面狐假虎威。
昨天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今天是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气温蛰伏在一至三度左右。没有暖气的南方,未安空调的教室,师生无不手僵脚僵哈气成霜。这似乎是老天在提醒,“考研已降温”。
据说“考研热”已持续七年整。曾以为会一路热下去,直到热寂。哪晓得,温度说降就降,今年报考人数就重重摔下。个别牛校或许还不觉得,多数一般院校已在担心任务完不成。若某校报名仅千余,拟招800多,就只有眼巴巴地望着牛校的落榜生调剂过来了。
然而,牛校的落榜生便是调剂来,非牛校的学术声望、发展期望之类,立即就会在调剂生心里积起一个大疙瘩。若此,他们未来的三年学习,三年管理,三年培养,都必然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见过一个去年的牛校调剂生,说某任课教师“讲得浅得出奇”。反问他当初为何同意“调剂”来,得到的回答是“不来咋知道这里有如此之差的老师?”他没有实说,如果不同意调剂,去年考研就失败而告终,要么再备考一年,要么找个业来凑合就着。
考生们的玉照贴在教室门口,隔三差五就有个熟人。晓得那是本校在职考生,为提高学历层次打拼。他们当年留校或分来时,完全不知道在今后的日子里,没有上一级或两级文凭,人生将过得十分艰难,甚至可能无法再在高校呆下去。于是,即使是婚了,配了,生了,提了,也仍然还得往上蹿。人生被逼得如此,应当同情,可以理解。
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一旦考上,基本上是不听课的。并且还得正常毕业,正常授位。替他们想想,他们本来就有一个萝卜一个坑儿的岗位,咋可能每周拿出三五天去教室里上课?而如果他们因此就不能正常毕业、正常授位,那么问题就马上转变到老师、甚至是校方身上:他们的职称咋升?他们的职务咋提?于是又回到他们报考时的原点:必须考上,考上必须不听而学,不学也必须答辩过关。这事儿令校方无奈,脱产学生不服,社会有意见,但没法。谁叫社会已经把大学逼成个必须高学历者才能端的饭碗?有本事没本事,有创新没创新,先掏个高学历本本出来再说。
不仅如此。社会也把人逼成必持高学历,尤其是想“进步”的话。如今,当个县长区长什么的,本科都嫌低了。再往上,没个硕士博士什么的,咋可能提得上、坐得稳、呆得住?近日恰逢各地人大、政协开会,一批新人以“长”、“主任”之类头衔亮相。在那简短的履历表中,人们很容易发现这些“长”和“主任”一边当官一边读书,职务与学历比翼齐飞。他们上行,他人下效,于是整个社会便在区区几年时间内,把各级官员做成硕博,也把各类教师逼得脱本。
前日与某社科院院长闲聊,谈及招聘新人。这位官至正厅的主流人物说,近日有个牛人到他们那儿应聘。他们问他有何优势,牛人答曰,别的优势没有,就有能给贵院带来一笔不菲外快的能耐。于是一干考官睁大了眼睛。结果被告知,该牛人手里握有大量现任官员正在读博的材料,这些官员几乎个个都需要代写博士论文。而据他所掌握的行情,时下一篇“包过”的博士论文,开价大概在六七万人民币左右。另外,外语考试、课程考试等,也有几千上万不等的进账。
听完答辩,轮到那些平时钻学术牛角尖的学者们傻眼儿了。他们开始是打死也不相信,后来在应聘者出具确凿证据后,就不知道该咋应对了。当然,那位敢于“握有”那般高度机密的应聘者,该院还是没敢要他。而根据井民对世风的粗浅判断,他肯定要把手中“材料”当作竞争优势,在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个地方,包括社科院,也包括高校去试运气。而且他最终多半是会找到知音的。
有意思的是,官员的如此“求知”,不仅在国内整得个人人心知肚明,还在国外整成中国留学生的一笔小小生意。据说可靠消息称,有国内某市政府送到欧洲某国读MBA的官员,英语不过关,无法听懂老外的课,更无法做毕业论文,只好拿出些英镑或美元找当地高校中的中国留学生。虽说老外对学历教育管得严,但再严也管不住中国人炉火纯青的“帮忙术”,所以,一些原本在国内不咋不咋的官员,消失几个月或年把以后,在某个报告会上或履历表中,自称或被称“用娴熟的英语赢得……”之类,他若良心未泯,也会脸红耳热的。
对高校中那些不得不提高学历层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上述政府官员也对他们形成不公。因为官员比他们更不听课,更不亲自写论文,而那不是因为官员比他们更忙,而是官员比他们更有钱,而且是公家的钱。在这个有钱能使磨推鬼的时代,他们因缺钱而办不到的事情,官员会因不缺钱而办得到。
最悲哀的是,每年博士硕士招生,那些有官衔的考生,比起无官衔的考生,更能受到导师们的亲睐。甚至似乎是,官愈大,愈受青睐。例外的是,某考生官不大,但他身居项目或人事管理的“现管”要职,导师们也是会抢着收他的。最最悲哀的是,导师们甚至会在招收某“重要学生”时,相互间产生争斗,甚至心结。于是,故事便演变成学生主导老师,而非原本的老师主导学生。
不经意往外望了一眼。几年未见的雪,还在纷纷扬扬着。今年很冷。气温,考温……但愿在这个人人恐惧“变热”的时代,冷意味着气候还不那么坏,事情还不那么糟,瑞雪真的还能兆丰年。
昨天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今天是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气温蛰伏在一至三度左右。没有暖气的南方,未安空调的教室,师生无不手僵脚僵哈气成霜。这似乎是老天在提醒,“考研已降温”。
据说“考研热”已持续七年整。曾以为会一路热下去,直到热寂。哪晓得,温度说降就降,今年报考人数就重重摔下。个别牛校或许还不觉得,多数一般院校已在担心任务完不成。若某校报名仅千余,拟招800多,就只有眼巴巴地望着牛校的落榜生调剂过来了。
然而,牛校的落榜生便是调剂来,非牛校的学术声望、发展期望之类,立即就会在调剂生心里积起一个大疙瘩。若此,他们未来的三年学习,三年管理,三年培养,都必然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见过一个去年的牛校调剂生,说某任课教师“讲得浅得出奇”。反问他当初为何同意“调剂”来,得到的回答是“不来咋知道这里有如此之差的老师?”他没有实说,如果不同意调剂,去年考研就失败而告终,要么再备考一年,要么找个业来凑合就着。
考生们的玉照贴在教室门口,隔三差五就有个熟人。晓得那是本校在职考生,为提高学历层次打拼。他们当年留校或分来时,完全不知道在今后的日子里,没有上一级或两级文凭,人生将过得十分艰难,甚至可能无法再在高校呆下去。于是,即使是婚了,配了,生了,提了,也仍然还得往上蹿。人生被逼得如此,应当同情,可以理解。
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一旦考上,基本上是不听课的。并且还得正常毕业,正常授位。替他们想想,他们本来就有一个萝卜一个坑儿的岗位,咋可能每周拿出三五天去教室里上课?而如果他们因此就不能正常毕业、正常授位,那么问题就马上转变到老师、甚至是校方身上:他们的职称咋升?他们的职务咋提?于是又回到他们报考时的原点:必须考上,考上必须不听而学,不学也必须答辩过关。这事儿令校方无奈,脱产学生不服,社会有意见,但没法。谁叫社会已经把大学逼成个必须高学历者才能端的饭碗?有本事没本事,有创新没创新,先掏个高学历本本出来再说。
不仅如此。社会也把人逼成必持高学历,尤其是想“进步”的话。如今,当个县长区长什么的,本科都嫌低了。再往上,没个硕士博士什么的,咋可能提得上、坐得稳、呆得住?近日恰逢各地人大、政协开会,一批新人以“长”、“主任”之类头衔亮相。在那简短的履历表中,人们很容易发现这些“长”和“主任”一边当官一边读书,职务与学历比翼齐飞。他们上行,他人下效,于是整个社会便在区区几年时间内,把各级官员做成硕博,也把各类教师逼得脱本。
前日与某社科院院长闲聊,谈及招聘新人。这位官至正厅的主流人物说,近日有个牛人到他们那儿应聘。他们问他有何优势,牛人答曰,别的优势没有,就有能给贵院带来一笔不菲外快的能耐。于是一干考官睁大了眼睛。结果被告知,该牛人手里握有大量现任官员正在读博的材料,这些官员几乎个个都需要代写博士论文。而据他所掌握的行情,时下一篇“包过”的博士论文,开价大概在六七万人民币左右。另外,外语考试、课程考试等,也有几千上万不等的进账。
听完答辩,轮到那些平时钻学术牛角尖的学者们傻眼儿了。他们开始是打死也不相信,后来在应聘者出具确凿证据后,就不知道该咋应对了。当然,那位敢于“握有”那般高度机密的应聘者,该院还是没敢要他。而根据井民对世风的粗浅判断,他肯定要把手中“材料”当作竞争优势,在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个地方,包括社科院,也包括高校去试运气。而且他最终多半是会找到知音的。
有意思的是,官员的如此“求知”,不仅在国内整得个人人心知肚明,还在国外整成中国留学生的一笔小小生意。据说可靠消息称,有国内某市政府送到欧洲某国读MBA的官员,英语不过关,无法听懂老外的课,更无法做毕业论文,只好拿出些英镑或美元找当地高校中的中国留学生。虽说老外对学历教育管得严,但再严也管不住中国人炉火纯青的“帮忙术”,所以,一些原本在国内不咋不咋的官员,消失几个月或年把以后,在某个报告会上或履历表中,自称或被称“用娴熟的英语赢得……”之类,他若良心未泯,也会脸红耳热的。
对高校中那些不得不提高学历层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上述政府官员也对他们形成不公。因为官员比他们更不听课,更不亲自写论文,而那不是因为官员比他们更忙,而是官员比他们更有钱,而且是公家的钱。在这个有钱能使磨推鬼的时代,他们因缺钱而办不到的事情,官员会因不缺钱而办得到。
最悲哀的是,每年博士硕士招生,那些有官衔的考生,比起无官衔的考生,更能受到导师们的亲睐。甚至似乎是,官愈大,愈受青睐。例外的是,某考生官不大,但他身居项目或人事管理的“现管”要职,导师们也是会抢着收他的。最最悲哀的是,导师们甚至会在招收某“重要学生”时,相互间产生争斗,甚至心结。于是,故事便演变成学生主导老师,而非原本的老师主导学生。
不经意往外望了一眼。几年未见的雪,还在纷纷扬扬着。今年很冷。气温,考温……但愿在这个人人恐惧“变热”的时代,冷意味着气候还不那么坏,事情还不那么糟,瑞雪真的还能兆丰年。
前一篇:吃得不臭拉得臭很有道理
后一篇:上周要闻点睛: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