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估之上话评估

(2007-11-24 16:53:29)
标签:

教育杂谈

评估

标准

第三方

分类: 校园轶闻
    昨日在一个会上,井民与某“985”的头把同坐,并同在一个桌上拈菜。当然,井民认得他,他认不得井民,他说他的,井民说井民的,就像他拈他的,井民拈井民的。
  倒有一事,人说他,井民听,竟然听出些好玩儿。那是会快散伙时,厅长来接见。闲聊中,厅长提及下周将搞个校长书记培训班,集中三天时间,学习十七大,不许请假。正与厅长聊得热络的头把,闻知突然面带忧戚,热烈的谈兴迅即淡下:“唉呀,我们下周是评估专家组进场……”厅长也曾是大学头把,当然晓得“评估专家组进场”意味着什么,只好帮着圆场:“不影响嘛,你们书记校长两个,只要始终保证有一个在就行。”不料听了厅长的宽解,那头把仍然一脸为难:“我们两个都很难不在……”
  井民不禁感叹,好一个评估,竟然把个大学头把给吓成这个样子!竟让他参加必须的十七大学习都颇感为难!然而仔细一想,觉得又能够理解这位头把。想想看,十二三个从各校临时抽来的专家,进驻他的学校五六天,就足以把他那所位高“985”的大学评得大气也不敢出,他哪还敢出差,哪还敢开会?这还是教育部安抚受评高校时一再强调的“平常心,自然态”么?这就好比一个人半夜独听超级恐怖故事,讲故事的人纵然把“不要怕,没什么可怕的”重复万千遍,这个人真的就会“不怕”么?
  井民是个面恶心善的角色,尽管说了些评估的“坏话”,但心头仍是为评估唱赞歌的。只是不为如此评的估唱赞歌,而是为需要的评估唱赞歌。井民说过,如此的评估是机械论甚至是形而上学的。是实质认为数字决定论,数量决定论,是实质主张量等于质,质等于量。如此的评估,是规范的甚至是刻板的。不同的专业,同样的要求;不同学校,同样的尺度;不同的教师,同样的规定。教学的相当水平可能由此获得,创新和创造却可能遭此扼杀。平庸的老师可能在此难混,优秀的老师可能由此难呆。
  因此,井民心中向往的,是允许和保持大学自由精神和创造的评估,是少花钱即可办教育的评估,是目标一致途径不一的评估,是依靠一定数字数量而又不依赖数字数量的评估,是第三方机构从毕业生市场上采集信息倒推本科教育质量的评估,而不是眼下这种由教育主办方自己直接进行的进入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评估。
    若问,何以主张那种评估?那是受到餐馆评估的启发:不是派人进入厨房看厨师怎样做菜,而是派人在餐桌上直对菜接动舌头。厨房里厨师怎样操作无关紧要,要紧的是端上餐桌的菜品味道如何。
  不要跟井民说什么大学与餐馆不一样,不可胡乱类比。就最终评估应当权交消费者而言,大学跟餐厅就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生产人才,一个生产菜品。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如何,谁最有话语权?人才消费者——用人单位。餐馆菜品的味道怎样,谁最有发言权?菜品消费者——广大食客。再放大了说,一本书的质量如何,是评估它是作者站起写还是坐起写,是用钢笔写还是用鼠标写,是白天写还是晚上写,是一口气写它个一两万字还是一生气十天半月不动笔,还是评估它上世后的受欢迎程度?答案应当是无须说的。俗语所谓“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说的正是凡事不可一把尺子量到底。
  现行本科评估指标中,也有用人单位以毕业生质量的反馈。但,一则所占份额极小,二则由被评估学校自己提供,三则由此带来的失真余地很大。多的不说,被评估学校只需找自己的校友出具相关证明即可。如果是第三方机构来评估,建立起完善的本科毕业生信息,常年公布各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成才情况,或按当官级别统计,或按从商影响统计,或按杰出贡献统计,或按行业适应统计,或按社会口碑统计,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不就出来了么?
  至于那些学生所上的大学,是用多少票子、多少张桌子、多少本书、多少平方运动场、多少人均土地、多少位教授副教授……培养他们的,说到底,有什么关系?质量好花钱少,不更好么?讲师就能教出教授才能教出的好学生,不也更好么?
  最不可忍受的,是现行评估指标中对老师上课的所谓“规范”种种。讲义、教案、教材、PPT……均规定“必须”、“只能”,舍此甚至连“合格”都够不上。可是,真正的好老师,大多恰恰不是在这方面寻规蹈矩的。讲义在胸,教案在腹,教材烂熟,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师,不用PPT那个劳什子在那儿让学生分眼分心,只凭嘴巴这个“单媒体”,就能让思想之美、逻辑之美、语言之美以及知识之美本身,把学生俘虏得干干净净,不也更好么?
  个人的体会是,严格按评估指标和要求,大学可办到相对放心的水平,教师可保证达到相对称职的水平,学生也可达到相对稳定的质量。但是,严格按评估指标和要求,真正的大学、真正的大师以及真正的大学精神,则是没有产生的可能的——因为它们都在指标和要求外。若不幸在指标和要求之内,则基本会遭憋闷而亡。
  亲眼见过,某原本教学十分出色的教师,就因为评估要求非得讲义、讲稿和教材齐备,加之还要求使用PPT,结果使得该教师站在台上跟个刚登台的见习教师似的。反过来,那些严格按规格和要求做的教师,规范倒是规范了,标准倒是标准了,但大多也就一般般了。原本可能的大师潜力也很快淹灭了,渐渐也就成为一条生产线上的固定机关而不是人间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大学教师了。
  概括地说,大学评估可以,但不要把大学最可宝贵的自由精神和百花齐放般的教师特色给评没了。还有,不要由教育主办方自己评自己,那样显得公信力太缺乏。再有,不要把大学评得那般草木皆兵,比如把大学的头把也吓得连集中学习十七大也心有戚戚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