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估过后话评估

(2007-11-17 11:35:14)
标签:

教育杂谈

评估

利弊

大学

分类: 校园轶闻
    周末会朋友,都道“评估”忙。有的已忙过,诉苦“脱了一层皮”;有的正忙着,急告“已连熬几夜”。末了,互问“结果怎样?”结果是朋友之所在,均为“专家说优”。也倒是,在井民所在地域,一所“985”牛校,19大指标全优;十余所已评省属大学,十有八九得18个优,而得优17个以上,优就得保。只有一校不幸得“良”,该校班子正被铺天盖地的口水淹着,出门见人也作低头红脸状。
  于是得证:评估很苦,评不上优更苦。评估得“良”,好像比“优”还难。
  随着话题延伸,朋友们诉苦的诉苦,感慨的感慨,少数说评估的利,多数讲评估的弊。
  评估的利,主要集中在:一是促进对本科教育的重视。比如那些大小“名师”,平时基本不上本科讲台,一评估,听话了,规矩了,至少在规定时限内把最低本科教学工作量完成,是不敢再有半点东扯西拉了。二是促进对本科教育各环节的投入。如果没有评估,有些实验仪器设备能省就省,能将就就将就。可评估一来,那玩意儿可是要查要数的,差多了就会掉分。三是强调了本科教学的规范性与严肃性。那些原本自以为是而又水平很低的老师,不得不自己重视起自己的质量来。因为那关系着他的饭碗。因为评估动员时,校长们大多敢说“谁砸了学校的牌子,我就砸谁的碗”之类狠话。四是学生切实得到实惠。评估期间,好老师纷纷登台,好脸色随处可见,好饭菜维持至少一周,好环境长达十天半月。尤其是评估动力或压力促进下的大规模投入,使学生得到更优的实习条件,见到更好仪器设备,读到更多的图书资料,用到更佳的锻炼场地,这的确是不评估基本上得不到的欣喜。
  但是说起评估的弊端来,朋友们话更多,情更浓。
  评估的弊端,主要是它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及其带来的“数量制胜”、“投入决定”以及“钱多通吃”做法,以及用机械论思维的框子,去套类型不同、起点各异的大学。什么生均用地,什么生均图书,什么生均自习板凳,什么生均体育器材,什么生均运动场地,什么师生比,什么师资中博硕二士比,数量决定一切,甚至数量就是质量。照此弄法,培养出多名诺言贝尔奖得主的西南联大,整个就是所不合格的大学,因为它啥指标都不够。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在万恶的旧社会,不是人们不想投入,而是没有投入的条件。但井民想说的恰恰是,就在那个与当时西方列强的大学相比绝对硬件不合格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仍然培养出那么多大师,正好说明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决定一所大学的质量的,都不是什么硬件设施或相关数据。
  至今还没听说过“985”和“211”大学评成“良”以下的。其整体质量的“优”,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它们整体比等而次之的大学“钱多”,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多百多和一好百好,则是明摆了的主因。看看评估期间各大学的专门网站,可看到参评的“985”和“211”大学,自定的目标就是“必须得优”。而其它各大学,则多半只敢“争优保良”或“保良争优”。底气上的差异,表面来自实力与水平,实际更来自掐指一算,自己比人家少了多少评估指标所规定的不该少。
  井民是个深患“好为人师”症的角色,与朋友聊时好插嘴,与朋友聊完好总结。过后一想,朋友们聊及的评估之弊,主要表现在大小两点。
  评估的最大弊端,是伤害到大学的自由精神和兼容并包。啥课程都要教案、讲义、教材、PPT、作业、试卷、论文齐备,且还要按规定的弄法去整。如果完全坚持到底,本来就十分少见的具有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教师,就难以产生,产生了也难以合格。说到教师就博士硕士学位,本科毕业连管实验室都不够格,那华罗庚就不要想当学部委员(今天的院士)了,因为他学历只初中;梁漱冥就不要想当北大教授了,因为他文凭仅中专;顾颉刚就不要想登上讲台了,因为他一向拒改作业。而这些人恰是大学十年难得一见、百年难得一有的大师。
  井民读大学时对任课老师的最大印象之一,便是愈是上课不用讲稿者,课上得愈好。还不要说什么教案、讲义、教材、PPT之类。反倒是,那些上台前把教案弄规整、上台时把讲义摊整齐、开讲后把教材照应准确者,多半要么是新手,要么是臭手。至于那些把PPT做得好似动漫,讲时连自己也两眼不离者,弃其量只是PPT的讲解员,不是教师。教师只有在严格的传统教学方式下,才能展示其真正的功力。文科以及所有主要讲思想、讲观点、观情感的课程尤其如此。
  井民不是王婆,但也想卖卖瓜:咱十年前就弃笔用电脑,九年前就正式使用PPT,属咱这个年龄段上的先行者。但在三两年后,除觉得电脑写字、学习和工作几乎全面超越传统外,就是愈来愈深感讲课还是靠喉咙的“单媒体”好。因为依赖PPT,对老师来说,就不再是在讲课,而是在说图。对同学来说,就不是在听课,而是在看课。PPT取悦了同学的眼睛,得罪同学的耳朵。而听课听课,一个“听”字,鲜明地显现出这一动作的实质与核心。
  当然,机械制图、画法几何、平面设计、地理环境之类理工科课程,以及数字图形、表格公式、统计资料等文科课程除外。那些课,PPT对同学的帮助极大,有时甚至是质的飞跃。但即便是那样,老师的现场讲授,仍然是第一位的。犹如武器与人,再好的武器也要靠人来使用,因此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是人不是武器。
  遗憾的是,现行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并不把上述当作重点。它的思维方法是机构论的,是物质决定论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它在本质上见物不见人。
  也理解,评估的本意是想对社会有个交待。纳税人出了那么多钱办大学,那些钱是咋花的?花了后的效果怎样?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如何?拿了奉禄的教师们水平怎样?尤其是1999年大扩招后,大学的质量是否放水?等。在这一目的下,钱当然就会化作这个那个的“生均”。问题是这里面有两个东东没有搞得十分清楚:第一,公立大学的投入是靠政府,如果说某所大学的系列“生均”不合格,是结论该大学不合格,还是结论该大学所属的那级政府不合格?如果是这样的话,经济发达的东部政府做得最好,中部次之,西部再次之。比方一个广东下沙大学城,就把西部一个省几十所大学的硬件设施都给盖了,莫非教育部会把黄牌、红牌发给西部那些省政府?若是那样,他们不喊冤得慌?第二,投入够就指标优,指标优就质量好,那不是暗含大学就是个比钱、哪个钱多哪个质量好?如果那样话,中国的公立大学就没评头了,政府投入最多的北大清华质量最好,其它“985”大学其次,此外的“211”大学再其次,省属大学再再其次,地市属大学垫底。名次已经出来,还有啥评头?
  评估的次大弊端,是教育主办方自己评自己。我国公立大学由财政出钱,教育花钱,按理说评估首先就得让这两方避开,找第三方来搞。比方监察审计部门,比方用人单位,比方社会各界,才是真正最该的大学评估者。监察审计部门评大学拿到纳税人的血汗钱是咋用的,用得恰当否;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评大学培养的人,整体质量如何。哪能由花钱者自己评自己咋花钱,育人者自己评自己咋育人?就好比说某个餐馆菜品味道如何,得由广大食客来说话,哪能由那个餐馆或其上级管理部门来评定?而这种第三方缺位的评估,眼下却在各大学评得个呼儿嗨哟,其最后结果的公信力也就可想而知了。从已经进行过的两轮先后历时五年大规模评估看,似乎教育部只顾自己怎样评,而不顾社会怎样想。
  不得不说评估专家。不可否认,评估专家大都是各大学教学管理方面的熟手甚至高手。但是,他们也首先是、并且只能是某一方面的专门家,越出这一狭窄的领域,就可能是门外汉。可是他们到大学去现场评估时,却必须面对数十个专业的建设、上百门课程的质量,多达19个大项、数百个子项的评估指标,成千上万的支撑材料,要他们在五六天的时间内仔细审看,多达数十门各类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要他们去听,还要召开大小十余个各类人员座谈会,不仅大大越出他们的专业范围,也大大超出他们的精力底线。因此他们的结论,只能是相对印象的、感觉的、表面的、简单的甚至是并非完正确的。还不要说他们不得不使用的那些机械论或形而上学的方法。但,他们由此得出的结论,却是极富杀伤力的。在今天中国公立大学普遍评估得优的前提下,哪所大学胆敢得“良”,那无异于那所大学的班子想集体下课,那所大学来年不想招生。至于不幸得个“合格”,则效果几乎等于“不合格”。
  再有,评估专家到大学现场评估,也就区区五六天时间,展表示在他们眼前的,一则并非那所大学完全的自然状态,哪所大学不事先“打扮”和“准备”一番?二则但凡一所大学,一两万师生的精气神,三五十年的办学史,显现的优点,展示的特点,隐藏的缺点,暗含的发光点,可能的生长点等等,哪是十来个肉体凡胎的专家五六天内看得真切的?
  评估中也有诸如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方面的“软件”方面内容。那些不幸生存在经济落后地区的大学,政府投入少,“硬件”不足“软件”补;那些有幸生存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硬件”已硬,“软件”助硬。但认真想起来,许多的“软件”其实也是靠“硬件”去助硬的。因此到最后哪些属“硬”哪些属“软”,也不是个非此即彼的清晰界限。
  结论:评估不能不搞,也不能经常搞。尤其不能自己搞,最好让第三方来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