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另类科普 |
“春节”有“孕育希望”之意,不仅是美好祝愿,更是科学表达。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一冬的生物,开始了一轮新的勃发。若按阳历,“春”的标志难立,因其作为新年标志的“元旦”前后,在北半球广袤地区,仍是冰天雪地。而在农历“立春”前后的“春节”里,却是冰雪消融,春暖花开。鲁迅说“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内中含义与体会极深。
“过年”是个绵长的过程。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灶祭,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历时一月有余,尤以大年三十与正月初一为高潮。也正因其长,才足够辛劳了一年的人们体验与享受。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拜见老人,全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等,既有浓郁民族特色,又有深厚文化底蕴,还有丰富科学意涵。比方还在“狗尾巴”时,就有过激烈的讨论。或说来年无“立春”,是“寡妇年”,不宜结婚;或说来年有“立春”,结婚生子不妨。其实争论的缘起,乃在于农历与阳历打搅,把人们脑壳给弄昏了。按农历,丁亥猪年确实没有“立春”;按阳历,2007年跨农历丙戌与丁亥两年度,有“立春”。而这里所涉及的阳历与农历对“春”的界定,那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了。
今人多知晓,“年”本一怪兽,“放鞭炮”等习俗即源于吓唬它。但恐少有人知晓,“年”字资格极老,内含极丰。“年”初现于周代,此前曾称为“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后改为“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再后改“祀”,谓“四时已过,当奉祀神灵祖先”。“载”也好,“岁”也罢,抑或“祀”之类,都说的是谷的生长周期,若《说文解字》:“年,谷熟也”。据说,“年”字原是“稔”字的初文,意即“庄稼成熟丰稔”。而在曾经的夏历中,祖先还以月亮的一个阴睛圆缺为“月”,以12个月为一“年”,月黑日叫“朔”,正月朔日的子时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真是时时以月定,处处见科学。
阳历却不同。此历全然不顾“月”的阴睛圆缺在“日”的运动周期中的反映,仅按主观分时需要,将一年分成12个月,为了调整每四年一次的太阳运作日及数学分段日上的差异,又将一年分成为1、3、5、7、8、10、12共七个月为31日,4、6、9、11共四个月为30日,2月为28日且为四年一次的调整日差日。可见阳历虽普及甚广,本身却无甚科学含量。
再看咱老祖宗留下的阴历。那24个“节气”或“节日”,既带有浓厚人文气息,又带有深厚科学内涵。仅以“冬至”为例。冬至前后45天,是北半球最寒冷季节;其前有“小雪”、“大雪”,后有“小寒”、“大寒”,一听就寒气逼人。尤为宝贵的,是冬至还作了天象变幻的准确标记,冬至即太阳在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周期中,已经运行到最南点,冬至过后,太阳相对于地球将开始北转。45天后,北半球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最“冷”的季节,同时又最具“暖”的预示,正暗合了雪莱名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深刻哲理。
历法乃农业文明产物。一民族农业文明的成熟程度,决定着该民族历法的科学程度。中华民族创造了世上最成熟的农业文明,因而其历法在世界诸历法中也最成熟。从黄帝历法到采用阳历,先后产生的历法达102个之多,都对包括医学、天文、数学、养生、思想等在内中华文明,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仅人们既可以根据“月”的周期,去判断“日”的天数、潮汐、动植物生长等,又可以根据“24节气”去判断农牧季节大势这一点,便已“科学”得足以让他人羡慕。
就在我们即将“过年”时,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似乎在提醒我们切莫乐以忘忧:全球变暖将引发人类生存危机。这份迄今为止最权威的报告称,过去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人类活动所致,“不太可能”是源于地球本身的周期性变化。或许有人犯疑惑了:不是说是牛屁导致的么?不是说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么?联合国报告没错。细想一下,牛屁为害之烈,是哪个造成的?是爱吃牛肉爱喝牛奶的人,他们养牛过多;二氧化碳排放过量,是哪个的过错?是享用现代文明的人,他们的烟窗、车船、飞机等“放气”太猛。欧洲人来了个跨国“节电5分钟”,埃菲尔铁塔、罗马竞技场等同时熄灯300秒,以响应联合国那令人心惊的提醒。我们中国的“排放”已飙至全球第二,仅次于“老大”美国,肩上当有沉重的责任。“过年”时节想到这层,即使是为了子孙后代能永远有“年”过,也当切实做些什么。
前一篇:上周要闻点睛:亲痛仇快
后一篇:像地球就是天堂一样地去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