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副教授的风骚教授无意分领

(2006-10-03 07:41:36)
分类: 校园轶闻
  近来几个副教授风骚独领:成都一副教授被“小姐”邀人劫杀,北京一副教授公开暴光工资单叫穷,江苏一副教授赤身裸体为学生讲课等。事件很是惹人关注,当事人很是出名,媒体无一例外地直称“教授”怎么怎么的,却不见当事人出面澄清,似乎“笑纳”了。
  其实,略知大学职称规则的人都晓得,“教授”与“副教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教授”不是“副教授”简单地去“副”,“副教授”也不是“教授”简单地加“副”。在英俄等洋文里,“教授”与“副教授”各是一个单独的词汇,不可随意互换,不能随便简称。多年前,北师大一位资深英语副教授在央视讲课,主持人在作介绍时,称他为“教授”,这位老先生马上严肃更正,并趁机讲了一番“教授”与“副教授”的区别,一点儿面子也不给那主持人。
  “教授”是由“助教”、“讲师”、“副教授”一步步升上来的,其间每一步都有严格的任职时限和条件规定。除非业绩十分突出可破任职年限的格外,一个从教者不在高校熬个十多年,是不大可能升到“教授”的。尤其是从“副教授”晋升到“教授”,是所有职称层次中最难的。具体说,从“副教授”到“教授”,不仅需要必要的时限(至少五年),而且要高级别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论文著作,高层次的表彰奖励。可见从“副教授”到“教授”,年头不可熬得太短,门坎儿筑得却很高,以致多数“副教授”终身未能晋升“教授”,多数高校的多数专业“教授”与“副教授”之比大约为1:3,甚至更高。因此,媒体若明知当事人为“副教授”而故意简称“教授”,或若连事人是“副教授”还是“教授”都没搞清,就大肆炒作或使劲起哄,这是工作态度不严谨,也是对读者不负责。
  不可否认,在汉语运用及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弃副取正”是一种习惯,久已有之,根深蒂固。比如,“王副局长”经常被简称为“王局长”。同理,“王副教授”也经常被简称为“王教授”。话语里透露着“恭维”与“祝愿”,倒也没多大不妥。再说,汉语中的“王副教授”就音节而言,是“1﹢1﹢2”结构,很拗口,不太好读。而改成“王教授”,音节就变成“1﹢2”结构,就顺口多了,也好读多了。这大概也是一般交际场合下,人们喜欢“弃副取正”的原因罢。
  然而,生活是生活,媒体是媒体,私下是私下,公开是公开,不可混淆。只说一点,一般在高校,“教授”比“副教授”收入更高。“教授”一般除固定工资比“副教授”高外,“教授”的职称津贴、岗位津贴,也比“副教授”高出许多。而且“教授”一般比“副教授”更多的讲学、科研、评审、咨询等收入,还不算在其中。所以,如果那位暴光自己工资单的“副教授”被说成是“教授”,就是个对读者的严重误导,让其误以为北大的“教授”收入就是那样。事实上,媒体随后报道,仅在山东日照买高级住宅的北大教授,就多达300多。可见,媒体把暴光工资单那位简称为“教授”,至少在收入上既是对北大教授的贬低,也是对广大读者的误导。再说那不惜以自暴工资单向社会叫屈的“副教授”,是自己先把消费弄到相当的高度,然后又抱怨学校和国家给的钱不够用,道理未免不够端正,做派也未免不够男人。
  尤其想专门说说那位“全裸教学”的副教授。如果他是位“教授”,就涉及对其所在专业的水平的一定评价;如果他是“副教授”,又涉及对其所在专业的水平的另一评价。尤其是媒体提到,这位“教授”年龄五十有六,以这个年龄论,若此人真是“教授”,是对此人学术水平的一个评价;若此人还是“副教授”,则是对此人学术水平的另一评价。通俗地说,在一般高校,一个从教者56岁还没评上“教授”,第一个原因是此人的高校教龄短,第二个原因是此人的专业水平不被同行专家认可,第三个原因是此人的外语、计算机等考试没有通过,第四个原因是此人的缺少论文、著作;第五个原因此人的是缺乏足够的政府奖励等等。仅以该“副教授”对媒体公开发表的谈话看,得知他之所以“全裸教学”,是为了讲授“人体”与“人性”之类内容。这段不像是个“教授”说的话,恰恰让井民找到此“副教授”之所以还不是“教授”的原因:若讲授“人体”与“人性”就得全裸,那么讲性心理、性行为之类,岂不就得邀人现场性交了?
  “副教授”一般相对年轻些,火气相对大些,性子相对急些,行事相对毛些,对出名相对在意些,时不时以“裸教”或“暴料”方式抢人眼球,虽未必可以接受,但大抵可以理解。但切不要轻易把他们的这些风骚算到“教授”们头上,后者多半没兴趣或无意去分享。媒体应当有必要的严肃与严谨,“副”字不要轻易省掉,以免引起误导;未得“教授”们同意,“副教授”的风骚不要加到“教授”头上去,以免涉嫌掠美。而引领风骚的“副教授”们,若被尊称或简称为“教授”,最好还是学学前述那位北师大老师,严肃加以纠正,以免有未经过五关斩六将的层层评审,听任媒体擅自“提升”之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