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井民博客
井民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052
  • 关注人气:13,8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球”非彼“球”

(2006-06-30 17:03:45)
分类: 多味杂文
    巴蜀之地,人皆擅幽默,最牛便是变粗俗为通俗,竟致堂而皇之登大雅之堂。比方形成于若干年前,流行于中国甲A赛场的“雄起!”,原本是用于鼓舞男性生殖器官的粗话,但在全体巴蜀人士的共用中,迅速成为刚劲有力的全国流行鼓励语。以至到后来,即便是看女足、女排比赛,当地男女观众也齐喊“雄起!”却不管人家拿啥来“雄”。
    巴蜀人说话好带话把子,如“老子”“龟儿”以及“球”。“没球的兴趣!”,说的是对某事某人理也懒得;“没球得名堂!”,说的是某人某为极端无耻;“没球得意思!”,说的是某事某物不值一提……等等。
    “老子”“龟儿”就更有意思。据说有个儿子与父亲吵架,嘴里冒出个话把子“老子”。父亲一听,大发其火,遂大加讨伐:“啥子喃?你龟儿子还给老子充老子?你龟儿子给老子听清楚,老子作为你龟儿子的老子才是真正的老子……”但一般而论,巴蜀人口中飞出几个“老子”,听的人往往是充耳不闻的。
    上述用语经一再演变,鬼使神差地竟变成不可或缺的佐料。“老子”、“龟儿”以及“球”,竟完全被剔除了原本的粗俗含义,变成一般人至少能听得下去的发语词。外地人参不透内中玄机,好用原意去解这些话把子,结果在巴蜀话面前频皱眉头。然在巴蜀人看来,有这些东西说话才有趣,且妙趣横生。
    “球”也是如此。近来看世界杯,大家坐拢就说“球”。偏偏大家平时就“球”啊“球”的不离口,有时就难以分清说的是哪个“球”,许多调皮话由此鱼目混珠,从而生出许多妙趣来。如今天井民一上班,就听一女士大声问:“今晚看球不?”马上有一女声怪声怪气地反问:“看哪个的球?”那边还没有反映过来,这边就传来另一个女声:“看德国和阿根廷的!”于是嘻嘻哈哈声音开始传播开来。这时,那个问“看哪个的球?”的女子亮相,面不改色心不跳,正色道:“不看球,看他们哪样?”此时全办公室早已笑倒一片。
    于是想问:“今晚那球,有球看头,还是没球得看头?”“这次世界杯那球,好象叫啥‘星’,你是喜欢还是不球喜欢?”“你觉得,是德国人的球好,还是阿根廷的球硬?”……诸君可千万千万不要详解,更不要想到一边去。在巴蜀人的语境里,它们可都完完全全在绕着“球”转,丝毫也没有跑题,更没有半点淫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