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宇银瀑——牟尼搜奇

(2006-06-29 15:25:18)
分类: 搜奇游记
    牟尼沟宛如一曲自然乐章,神韵天成,美伦美奂。这乐章奏响于世界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区的西部,崇山峻岭之中,原始森林腹地。在百余平方公里范围内,茂密林木之间,那散落着的大大小小千余湖泊,便是它那美妙的音符;而那“三步一湖,五步一水,湖在林中藏,林在湖中生”的神奇群湖景观,则是随它跃动的精美舞蹈;还有那珍稀动物、罕见植物、奇峰异石,以及古人游记中大书特书的“嘉树”、“美箭”、“奇石”、“澄潭”、“曲径”等等,是它最适当不过的装饰。
    相传在人间还没有雪宝鼎和黄龙的时候,一位高僧奉命从西藏赶来建造它们。高僧看中了牟尼沟的扎嘎山,用脚把山底踹出一串坑,施魔法往坑中注入彩水,将扎嘎山提到比群山高出一头,直至把山头做成能堆起千年不化之雪。完工后,高僧命令徒弟上山头吹海螺,自己则在屋里听螺声,师徒二人商定以螺声标记大功告成。谁知徒弟偷懒,半道上就打道回府,高僧听不到海螺声,原定计划泡汤,一怒之下把已经建好的雪宝鼎与黄龙迁离牟尼沟,并在走前施魔法大降冰雹,把那撂下的扎嘎山打得坑坑洼洼。
    然而,正是这些坑坑洼洼,形成了牟尼沟今天那千姿百态的风韵。
    到牟尼沟,最值得细细品味的,是扎嘎瀑布和二道海。扎嘎在藏语中是“白色”的意思,果然,扎嘎瀑布色白如玉,形飘如带,自104米的高度,以每秒23米的流速,从阶梯般的钙化坎上一泻而下。它那雄浑深沉的声音,雷霆万钧的气势,万千哈达似的水形;它那表面是液体的瀑布流,背后是固体的钙化流,既让人深感充满男性阳刚,又让人体会极具女性阴柔。如此“性格”独特的瀑布,很难在天下瀑布中找到第二。
    扎嘎瀑布一泻三跌,途经“水帘洞”。相传齐天大圣孙悟空曾在洞中称王,洞名由此而来;又传有神仙常在洞内洗浴,故意拉张水帘遮羞,因而又称“神仙洞”。洞内大厅高6米,面积多达50多平方米,一处进口,两处出口,三洞相连,确非神力难以入洞,因而深不可测。据说洞内钟乳石保存完好,或似竹笋,或似立柱,或似宝塔,迄今只有山野之风与日月光华,才有缘得以一见。
    瀑布下游4公里处,有溪水在串珠般的彩池中汨汨流淌,而池水则在鱼鳞般的道道彩池中翻滚,腾挪跌宕成一串串环形的精致小瀑布。
    二道海与扎嘎瀑布仅一山之隔,由两个高山堰塞湖构成。如果将它们细分,二道海又可分为上、下二海。上海清澈浅显,游鱼历历在目;下海深不见底,水色暗绿难估。由二道海往上数,“三道海”、“四道海”……据说有多达400多道海,甚至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有千多道海。这些“海”大多有着美丽动听的名字:天鹅湖、翡翠湖、犀牛湖、珍珠湖、花海湖、人参湖、月亮湖、太阳湖……藏之深山,现之光天,既有九寨黄龙之有,更有九寨黄龙之无。
    花海湖上,总是铺着一层洁白的水牵花,花与水合,水驱花动,密密实实,流香四溢。有时甚至不见水动,只见花游;或只见花动,不见水流。游人不禁感叹进入幻觉,怀疑置身梦境。犀牛湖畔有犀牛鼻,两扇大洞,可从一洞进,一洞出。相传钻此牛鼻孔,可使人增长智慧。游人不禁会问:那牛鼻中可藏有秘密?人参湖底有一怪异钙华沉积,可能是树,也可能是其他,总之根须飘荡,酷似一根巨大的人参,让人直想下水去捞它起来问个究竟。珍珠湖又名“煮珠湖”,水温常年在20度以上,湖面气泡噼叭作响,硫磺味儿随风飘荡,实际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温泉湖。相传黄龙真人曾在此为九天仙女治愈顽疾,湖畔树上经常挂着的经幡,说明此湖似乎确有神力,以致无数百姓到此朝拜,为的是乞求消灾祛病。翡翠湖,似湖,似坪,似地;绿林,绿水,绿草。嫩绿得让人不忍触摸,诱人得直想落脚。玄女洞相传是九天玄女的凡间休息处,又传说是黄龙真人修炼800年的地方。既是神仙的住所,自然不可能随便进出,因而又传说洞内按太极八卦布局,凡人进去只会消失在迷宫之中。翡翠泉为全国十大名泉之一,科学证实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然而早在科学证实前,此地的喇嘛院就已经用它来为人治病,人们称之为“神水”、“圣水”。
    与黄龙的钙华池袒露向阳坡地不同,牟尼沟的钙华池掩映在原始森林间,一会儿一处,一忽儿一见,不断给人以新的惊喜。又因林木葱笼,光照不足,牟尼沟的池水色泽深幽,青苔飘忽,动感十足,美感十足。与九寨之水串珠般散布在山间不同,牟尼沟的水新奇、怪异、和谐,静中带动,动中含幽,集自然之诸美于一身,汇天下之大趣于一体。
    “听得见水声,看不见水在何处;看得见湖面,看不见水流;看得见水流,看不见水源;看见了水源,看不见水往何处流”——二道海连同整个牟尼沟,就这样以它那浓烈的远古神韵,颠倒了天地,翻转了世界,征服了人心。(为四川卫视大型旅游风光片《蜀风》《蜀韵》《蜀情》而作,写于2003年8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