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上周,1月20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称,去年2009年全国批准和实际供应的用地分别为761万亩和479万亩,2009年实际供地比前一年增长44%.
这一数据显示,当前土地市场供应并不稀缺,但是即便是2010年年初,中央政府陆续出台“国11条”等一系列遏抑楼价的房地产政策之后,全国一线城市又再出现新的一批“地王”,中海、龙湖、保利、绿城等一大批龙头房企,在过去的短短一周内已总计砸下了170多亿巨资,在北京、常州、苏州、青岛等地制造了一批“新地王”。(例如:1月8日南京新地王诞生,楼面地价15977元/㎡。1月21日中海发力59.7亿夺得北京新地王,该地块溢价率高达194.8%,折合楼面价为17153.3元/平米),明显和政策调控“对着干”,一方面政府出招平抑楼市资产泡沫,另一方面开发商又显然看好后市,疯狂拿地。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问题出自于:对于全国土地供给增加最大障碍在于现今的“土地财政模式”。
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排在前20位的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8019亿,同比增加160%.因为土地出让收益在地方政府收入中所占比重占地方政府收入的40%-50%,地方财政被也称为“土地财政”。以经济欠发达的海南为例:2009年,海南土地出让金为102亿元,相当于全省预算收入299.6亿元的34%.
而2009年北京房价飙升导致土地市场交易异常活跃,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数据测算,全年通过招拍挂方式成交的各类土地达247宗,成交金额达928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45.9%.而土地收入对G D P的贡献也将达8%.
09年全国楼市房价疯涨背后推手就是绝对权利和热钱资本的联姻,土地市场表现最甚。试问现今中国,还有什么行当比卖地来钱快?09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受挫,内需不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地方财政税收锐减,唯有卖地才能补上这一缺口——地方政府卖地上瘾,有了钱就是大爷,就可以为所欲为,大兴土木,大搞所谓的“政绩工程”。
一般而言,地价在房价中的比例大约达到30%-40%,“面粉贵不过面包”,地价涨,房价必然要涨。以深圳为例, 国土部数据显示09年深圳地价涨幅全国最快,2009年深圳综合地价同比增长率33.16%,位列全国第一,所以深圳楼市销售均价09年上涨一倍有余,领涨全国。只要现今地方政府过多依赖“土地财政收入”这一模式不变,由于地价上涨催生房价上涨的趋势必然存在,导致未来几年中国楼市不断泡沫化的趋势日益严重。
既然地方 政府垄断土地市场供应,在商言商,“靓女先嫁”,地方政府财政收益的动力在于少卖地卖高价而非多卖地卖低价,道理如同开发商“捂盘惜售”一个道理,地价越卖越高,地王越来越多,显然是地方政府乐于见到的事实——唯有这样,才能保障地方政府卖地进账越来越高。有专家预计:按目前土地出让模式,预计未来四十年地方政府将从土地出让中获取总收入达45万亿。
在“孔方兄”的诱惑之下,地方政府由于卖地冲动也损害了很多城市拆迁户和农民的财产权和土地使用权,让中国的“物权法”蒙羞——09年全国出现几起由于拆迁,或者政府强行征地而引发惨剧,事后竟然简单粗暴的被地方政府归纳为“暴力抗法”,由于社会舆论反响太大,国务院不得不在几起恶性事件发生之后,于近期酝酿新的“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和缓由于地方政府主导的拆迁、征地行为引发的社会矛盾。
征地的利益巨大,可谓“一本万利”,其操作就像投机倒把一样,地方政府往往花很少的钱从农民那里把土地买过来,拆迁转手,通过土地转让,就获得了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利润,然后开发商从政府手上拿到高价“地王”之后,还要延期开发,坐等地价升值,或者再次转手,炒地皮,最终导致全国的地价、房价越来越高。
要摆脱地方政府卖地上瘾,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笔者认为,唯有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彻底撇清地方政府和卖地收入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够从根本上制止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维护中央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在地方遇到阻力,落实到位,真正的保障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