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真的不“学术”吗
一想到“学术”二字,我就条件反射般的很紧张。这从骨子里表明了我对“学术”是多么尊重,尊重到连生理一见到“学术”,都热烈地起身鼓掌、奔走相告。自然,于情于理,哪怕于生理,学术都是值得尊重的。可是,紧张和尊重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或者说,当这个“学术”,让人尊重得紧张的时候,它的价值,究竟更多体现在增进人的学识上,还是体现到了强化生理训练上?
这个疑问再次被提起,源于近来对易中天《品三国》的议论。而且,议论的焦点,仍然是集中在,易中天如此“品”法,究竟是否属于“学术”,乃至,是否是一个“学术”的态度。
之所以说是“仍然”,是因这种判断的标准和争议,不仅仅指向易中天,在前些时候议论“刘心武派”红学之时,也曾出现,不,准确地说,是在是否学术的“是否”二字上,争得热火朝天、煞有介事。好在刘心武的本职工作是作家,搞学术是业余爱好,在“是否”上拿他一把,不仅显得更理直气壮,而且,就算刘心武不学术,也丝毫不影响他继续作家。可这回却不同,易中天是个教授,本职工作就是学术,在“是否”上拿他,实际就等于不仅在质疑他的职业水准而且还质疑其职业操守。而假如易中天一旦被拿住,则无异于砸了饭碗。
那么,易中天在电视上在书上“品三国”,究竟“是否”学术呢?晚生学力不济,这个“是否”无法回答。但是,假如认定易中天如此“品三国”不学术,可是看看近来媒体上这方面的议论,却也没有什么胜于雄辩的真凭实据。至多就是重复那么几句话,例如,易中天是在“戏说”,而“戏说”历史,这样的态度不严肃。易中天把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混在一起,反而容易误导,让人真假难辨,这样的态度也不严肃……
这样的逻辑有杀伤力吗?我看还不如葛红兵的“大众化不是娱乐化、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这样的“直肠子”更有力量。但即便如葛红兵,也仅仅说易中天这样“品”是有问题的,而为何有问题、问题在何处,恕我直言,葛老师也还是没说清楚。自然,我完全同意葛红兵所说“先读原著再读品评、鉴赏、导读一类的书,就不容易被后者牵着走,就能保持自己的主见,就不会盲目。如果只读后者,不读原著,那这样的读书还不如不读的好,因为这样的读书不仅不能给你个性、真知、思考,相反对你是扼杀,你反而没有自己的见解了。”这样的持论,但我更相信,读者是有判断力的。别看有时候看上去牵着别人走挺容易,但你一旦真的去牵他,恐怕反而没你想的那么容易。作为不同观点,但说无妨,假如想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念书,就像有个什么官曾一本正经地教大家应该如何以正确的态度看电视剧一样,还是免了吧。
易中天的“品”自然是轻松的、通俗的,甚至也确实“娱乐化”。但这是否就一定是“戏说”、是庸俗乃至是粗鄙,恐怕不能骤下论断。即便仅就“学术”,我实在想弄清楚,难道这种轻松的“品”就必定意味着不学术吗?我们习惯于严肃地学习学术研究学术,严肃到一看到学术就肃然起敬、神经紧张、面部肌肉抽筋,生怕稍有轻松会亵渎学术。这种学术和学术教育,给人的,究竟是学术的知识还是学术的威严?
板起面孔、正襟危坐,未必就表明了对学术的敬重和“严肃的态度”。尽管我无法判定易中天是否在学术,但我认为,他的“品”以及他的“帅哥”“绩优股”“诸葛亮跳槽”之类的“胡乱联系”,很大程度上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他使人们突然意识到,在我们所熟悉的套路之外,还有如此切入历史的角度。
易中天给人的不仅是轻松和笑声,他实际替读者卸下了面对历史、面对学术时的沉重和陈腐,从而使大家再次面对这些值得尊重的人和事之时,由精神的轻松愉悦,达至开阔的思路、自由地思想。
这难道不学术吗?
200607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