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对民意妥协了吗?

(2006-07-26 10:56:14)
银行对民意妥协了吗?
    这究竟是谣传,还是心怀鬼胎的“毛毛雨”?25日有消息说,引起巨大争议的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有可能以一种变通的方式面市。来自《新闻晨报》的消息开篇即说:持卡人期待央行、银监会对跨行查询收费出台统一解决方案的愿望,将可能落空。而“多位来自不同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调整跨行查询收费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各发卡银行手中,央行、银监会并不会就此出台强制性的解决方案。根据多数银行反映,‘允许持卡人每月免费跨行查询3次’将很可能成为普遍化的‘调整方案’。”
    这个“调整方案”有多可能?看看网上为消息所做的那个肯定的标题就能揣摩大概。尽管还没有哪个权威部门出面证实,可考虑到跨行查询收费所引起的轩然大波,这种妥协式的调整,恐怕也未必是捕风捉影。
    假如所传不虚,表面上看,银行是妥协了,或言之,银行希望以与持卡人“各退一步”的方式,达成对僵局的解决。这自然是一个令人略感欣慰的进步,但如果就此认为,此举意味着银行察纳雅言、接受民意,也显系过分乐观。不妨扪心自问,公众和民意,在目前的状况下,有退与不退的选择自由吗?这样的自由,究竟又是掌握在谁的手中?假如银行就是不退自己的那一步,公众除了滔滔口水和满肚子的愤怒,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当初开收银行卡年费,公众同样愤愤不平、嗓门极大,可年费仍然“顶住压力”,照收不误。
    现在的局面是否有所改变?起码从国内银行的布局、业务创新以及运作习惯上,尚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然,此一时彼一时,仅就跨行查询收费的争议,也还有许多不同以往之处。首先是引起了人大代表的关注,并提案反对。后有上海市民邓维捷,将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而且,此诉讼还有多位市民要求加入,大有引发集团诉讼之势。第三,央行、银监会等部门召集中国银联和各家商业银行,专门讨论跨行查询收费问题。
    虽然眼花缭乱、一波三折,但仅凭这些反弹,恐怕还是无法说明问题。如果民意在此时确实发挥了作用,那么就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态势。自去年以来,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显现,形形色色的不公正,使得公众被剥夺、被压抑的怨恨,几乎一触即发。而垄断行业对公众以及社会资源的肆意攫取,则无异于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这种局面,有关方面自然不能视而不见。于是,刚刚启动的公务员以及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应该不难看出是基于何种社会舆情。而银行此时的妥协以及后退一步,也不妨猜测为,是基于同样社会舆情的妥协与后退。所谓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跨行查询收费,可谓生不逢时,它恰恰很不幸地成为了引发不安定的“不安定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人大代表提案反对以及市民的诉讼,未必是迫使银行后退一步的关键动因,恐怕还是央行、银监会等部门召集的那个会起了作用。尽管“调整跨行查询收费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各发卡银行手中,央行、银监会并不会就此出台强制性的解决方案”,但这未必就说,这个会上,有关部门就只谈技术而不讲政治——在当前的博弈格局下,讲政治的结果似乎也只能是“各退一步”。
    银行还是那个银行,而且还是那些银行,大局不变,博弈也就难有真正的市场博弈。很有意思,一些中小银行,本来都放出话来要跟着大银行一起收费的,如今大银行妥协的消息甫出,它们又立即表示“不收费”了。这究竟是看市场的脸色,还是看垄断的脸色?而更有意思的是,在跨行查询收费妥协的同时,跨行取款手续费涨价却又在蠢蠢欲动。
200607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