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分类: 学生毕业论文库(汉本) |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描写美的力作。文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投射到男女情爱、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乃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从而构筑出一副充满人性美、风情美、自然美的湘西世界。本文就力图带领人们去探寻《边城》中的美。
关键词:人性美
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荒僻而风景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他的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在现代乡土小说中别具一格,独具风姿。他带着浪漫的牧歌情调到湘西世界中寻找田园诗,以抒情的笔致将湘西人织入“梦幻”的氛围。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作者以清丽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品中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让读者低徊沉醉,流连忘返。这部作品以柔婉清淳的歌喉,引导人们从桃花源上溯七百里的酉水流域,谛视一种自然自在、野趣悠然的人生方式。⑴整篇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自然美、风情美,并把这三种美浑然一体。小说尽情地绽放着艺术美的光辉,带给人的美是一种流动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和纯美的情愫。
一、人性美
美丽没有真正的定义,大千世界,美丽无处不在。《边城》为人类的人性美作了恰如其分的诠释。人性美在《边城》中发挥到了极致,是作者倾力描写的地方,这也是文章的一大魅力所在。沈从文在谈及小说《边城》的创作宗旨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⑵这儿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没有尔虞我诈、逢场作戏的官场交易,有的只是纯真的友情、真挚的关爱……。《边城》中的“人性美”是集中通过男女之爱情、祖孙之亲情、邻里之互助情、兄弟之手足情、朋友之友情、世俗之人情等来表现的。
(一)男女之爱情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是美与爱的化身。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不同于鲁迅笔下目光呆滞、被社会折磨的麻木了的祥林嫂,也不同于曹禺话剧中性格复杂、爱恨交织的繁漪。她没有复杂的性格和思想,没有复杂的语言,但却是边城世界中人性美的代言人。她是沈从文乡愁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绒绒铺的女孩”、“一个乡村女子”和“一个贵妇人”(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的合成的。沈从文把翠翠的语言,神态与心理的描写结合起来,使一个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矜持而顽皮的少女站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还怯生生地眨着眼睛,审视着眼前陌生人的一举一动。对于翠翠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则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显现出来的。翠翠的爱单纯、自然、纯真。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一个情窦初开少女对自己未来的渴望企盼及春心萌动娇羞的神态。对于其爱的悲欢离合作者是通过三个阶段来抒写的。
第一阶段是对爱的懵懂阶段。
由“……是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一直到“你这个悖时砍脑壳”是翠翠爱的体会由“外”向“内心”转变的阶段,是她爱的种子萌发的阶段。“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 一句话就把少女内心朦胧的爱火点燃。傩送不但不恼,而且派人打火把把她送回家,单这一件事就让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这使少女那种情窦初开感觉在内心躁动,不停的敲击着她的心房,揭示了少女对爱的纯情渴望,也塑造纯情少女对爱的期待美……
第二个阶段是对爱的觉悟阶段。
与傩送误会的后两年中,虽也有漂亮的灯会,热闹的节日,但她总觉得不如“有误会”的那个端午节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情人傩送的身影时刻萦绕在她的心中。因此,两年后的端午,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为了再期盼发生那美好的“误会”,翠翠同祖父又在那曾经发生误会的地方看了半天的龙船,以期待误会的再次发生。特别注意长辈们的谈话,象是要在其中找到一点情人的踪迹。而当她得知情人在六百里外清浪滩行船时,便情不自禁的问祖父自己的船是不是在下清浪滩,思绪完全飞到体外,飞到了六百里外清浪滩情人在的地方……。当她发现家中“来客”正是龙舟会上的“误会人”时,娇羞地避而不见。而当“误会人”要乘船离开时,她却赖在船上,要亲自渡自己的情人过河。但发现傩送正盯着自己看时“……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船慢慢拉过对岸了……”。“抿、不声不响、自负、慢慢”都表现了她既不轻浮,又不撒野,表现出对爱的自觉、自矜与自尊。当她受傩送的邀请到吊脚楼看龙舟时,一眼便认出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男青年,便是碧溪咀的二老,心中的旧事就又重放了一遍“大鱼吃掉你!”
“吃掉不吃掉,用不着你这个人管!” “好的,我就不管!”
“狗,狗,你也看人叫!”。当她听别人说“二老喜欢一个撑渡船的”、“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劲儿,就可以猜得出这劲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便觉得心中乱乱的。而当她的脑海里充满着“渡船---碾坊---碾坊---渡船”时,小小的胸腔里边充满着一种说不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也不是。”爱情把一个单纯的少女“折磨”地心里乱乱的,使她有了烦恼、有了忧愁、有了快乐,有了一种说不清的心情。至此,翠翠身上所体现的美进一步得到深化,翠翠开始一个人对着天,对着水;思索着,呆呆着。她开始有了挂念,开始有了忌妒,开始有了无名火,开始有了孤单寂寞……由懵懂到觉醒把一个少女追求真爱过程中的喜与痛的心理状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第三阶段对爱情的执著追求阶段。
因为心属二老傩送,因为能被他那柔柔地情歌托着飞到山腰去摘“虎耳草”,因为已经能体会到祖父所说的三年情歌定终身的爱情真谛,因为自己能主张自己的爱……
正是由这“萌动---觉悟---执著”三个阶段,把一个成熟、自信、执著,但有着忧愁、寂寞、孤单富涵着作者人性创作的美少女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祖孙之亲情
作品展现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老船夫是善的化身,沈先生把他放在自己人性的王国里进行塑造。撑起这一形象的核心就只有两个字——责任。一是尽自己之力完成公仆之职;一是尽到对孙女抚育职责,以告慰殉情的女儿。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军人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自尽,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凡此种种地不幸并非由剧烈地矛盾所造成,而只是有各种“不巧”而产生。而这些“不巧”也恰巧更能淋漓尽致地烘托出一位乐于助人,尽职尽责的平凡老人的宽广胸怀。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得以繁衍生息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三)邻里之互助情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对“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清心寡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四)兄弟之手足情
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他们慎重选择爱人,但在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又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正如小说所写:“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爱情本身有“排他性”,按茶峒的习俗也是不兴“情人奉让”的,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作者所理想的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五)朋友之友情
爷爷的老朋友杨马兵对翠翠的照顾也感人至深,体现了人性美。这位钟情于翠翠的母亲,但又被拒绝的杨马兵最终义不容辞的接过照顾“心上人”的女儿翠翠的任务。说到动情处“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之后毫无私心的将自己的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同翠翠做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是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
(六)世俗之人情
文中无论是荼峒的农民,还是那些士兵、商人、“毛手毛脚”的水手以及把“眉毛扯成一条细线”的妓女,都是充满人情味和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正如小说所写的那样:“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是那么浑厚……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
作者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悔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塑民族品德的希望。
《边城》融入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因不能自主把握自己人生命运,一代又一代继续着悲哀人生命运的认识,和自己生命从自在向自为途路中,遭受种种压抑的内心感慨。⑶
二、风情美。
贯穿《边城》的主线就是每年在河上举行的端午赛龙舟。赛龙舟成了《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画。要说最有趣的是龙舟竞渡后的河中捉鸭了。作者这样写到:“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船和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这种欢快而有趣的“捉鸭竞赛”,是边城军民同乐,最富吸引力的表现。游戏虽然简单,场面却够热烈,人们足够热情,处处透露着边地古朴、至纯至真的民风。
最美的最动人心魄的民俗风情,是那中秋“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文章巧设悬笔,“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皆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那么,他要给翠翠留下的最美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文章安排了“二老”出场。某个夜,“二老”为赢得翠翠的爱情,为与哥哥竞争,在翠翠家对面的山头,唱了整夜的歌,年轻美妙的歌声竟把翠翠灵魂梦一般浮起,四处飞扬。年轻人的相爱,本该自此拉开序幕,但也就是那夜的歌声,使他的哥哥“大老”最终驾油船下辰州,途中遇险身亡。这一笔,使“二老”的歌声不再,使月夜对歌嘎然而止,使翠翠心中那幅最美的图画添上凄凉的色彩,她的美梦结果也只剩一点虚无飘渺的影子。自此,翠翠的命运也被带上神秘莫测的光环。
三、自然美。
在《边城》里,沈从文像一位谙于湘西自然风土的热心导游,以《边城》为基点,将读者引领到景色诡异、气象万千的湘西自然世界:湘西地处三省交界的沅水流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瑰丽灿烂的少数民族文明,为湘西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这里山清水秀,正如小说中写到“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都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高山细竹,桃杏花里有酒店人家,房屋是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与自然环境相融为一,这里的景致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异曲同工之妙。《边城》开头两段这样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一段简约朴素的美丽文字,淡淡寥寥几笔,把人所带入的是这边风光独好的水墨丹青。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河上渔舟荡漾,嗳乃声声,几点慵懒的鱼鹰随渔翁的号子扎进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恰似你扩展的思绪;那些由木柱作架,以纵横的杉木板作壁,支撑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接着檐,悬挂在高高的河壁上;连同木楼后面的青山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里,那和谐、淡雅的意境,只有从唐诗宋词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整部《边城》就是由这里的山水所构成,它所蕴蓄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且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仿佛都是不经意间随手拈来。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思与神往!小说情节的展开都是与湘西边城那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光分不开的。以此来体现对故乡美丽的自然大地的怀想。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具有浓重的湘西人生活气息,一整部作品可以看作是湘西人日常生活的缩影,那里的一山一水,那绕城流过的小溪,那一丛丛翠绿的竹篁,那溪面若隐若现的薄烟,那过节时如满天花雨的烟火与耍狮子,那人物的率真纯朴和粗犷,那爱情故事的缠绵、哀惋,在沈从文的妙笔点染下,共同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美”的绽放图。
注释:
①杨义:《京派海派信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10页。
②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花城出版社,第1页。
③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三联书店,1985,第6页。
参考文献:
3.杨义:《京派海派信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三联书店,1985。
5.边城---相关知识“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选自中学语文网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