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苏童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2006-09-14 15:34:05)
分类: 学生毕业论文库(汉本)

内容摘要:苏童的小说创作经过了一个漫长而又经历丰富的过程。在他带给我们的许多作品中,蕴涵其中的孤独意识成为其小说艺术特色的重要方面。本文将试从《少年血》系列、女性系列、枫杨树乡村系列等三个方面来谈谈苏童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关键词:《少年血》系列   女性系列    枫杨树乡村   产生原因

孤独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生命间关系状态的一种自我体验。是人自身失去归宿后的一种失落的情绪。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情感一个永恒的存在。孤独意识并不等于孤独,但它来源于孤独。孤独是痛苦的,因为它使人无法与外界沟通。但同时孤独又是幸福的,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孤独是一切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1]

苏童作为一名崛起于八十年代后期的作家,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创作历程,他的小说创作独具个性。当我们沿着苏童曲折的创作之路,触摸并感受他的创作历程,会惊异地发现他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凄美的孤独。

大凡走在时代最前面的人或在某个方面有很高造诣的人常都会有很深的孤独感,人们有过孤独的经历或正处在孤独的境况中,但一般人很难意识到孤独,并萌生孤独意识。“当对孤独产生一种意识时,这时的孤独已不再只是情绪感受了,它已经升华到了哲学的高度。” [2]因此苏童的小说,无论是小说叙述人或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在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对小说情节的安排以及对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都深深地留下了孤独的痕迹。

一、苏童小说孤独意识的展现

1、从《少年血》系列看孤独

在苏童的小说里,表现了不同年龄人的孤独。他的《少年血》系列短篇小说创作颇丰,而且每个短篇都颇为别致优美。在这些以少年人的视角进行叙述的短篇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叙述了一些极具吸引力的小故事,展现出一些少年由于对世界不理解所产生的孤独感,刻划出一群令读者颇感兴趣的少年形象。

在《少年血》系列小说中,苏童选取的艺术题材广阔。许多不同题材的故事,都通过借助那些不谙世事少年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一个个有关孤独的故事。无论是《蝴蝶与棋》、《亲戚们谈论的事情》、《那种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世界上最荒凉的动物园》、《你好,养蜂人》这些题材各异的短篇,还是可以归属于“香椿树街”系列的《桑园留念》、《刺青时代》、《乘滑轮车远去》等等,都无一不流露出作者的那种凄美的孤独意识。这些短篇以少年或童年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无序的、混乱的成人社会。对社会、对他人、对许多事物不理解、不融入的迷茫,使这些少年和孩子的内心充满了迷惑与孤独感。在这部分小说里,苏童还善于以回忆的口吻展开叙述,回忆之中的印象因年代的久远而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也因与现实的距离而蕴含着更为凄凉孤苦的气息。

苏童小说中展示的“南方少年”的内心是孤独的,他们的思维过早地进入了成人的思想领域,性格变得沉默古怪而专注。孤独在于少年是激情的反抗和漂泊。如《刺青时代》里的少年小拐,因为仇恨使他能够忍受了成人都难以忍受的苦痛,在自己身上尝试多种刺青方法;阴郁古怪的孤独使小拐从习武称霸到孤僻幽居,流淌在这一少年里的血液是粘稠而倔强的。《回力牌球鞋》中,怀疑别人偷走他的一双心爱的回力牌球鞋的孤独少年陶,是香椿树街上“行为古怪”的少年之一。“通常陶的目光总是下斜的,不管走到哪里,陶总是喜欢观察别人的脚,观察别人脚上穿的鞋子。”《乘滑轮车远去》中以“我”一天中的见闻做线索叙述,主要人物是滑轮车的制作能手猫头;孤独少年猫头踩着自制的滑轮车,梦想飞翔,最后却葬身于汽车轮下,猫头到死也不知道要飞到哪里去,那个远方永远是模糊的意象。小说结尾写了与猫头同为少年的“我”的梦想。“梦中,我的滑轮车正在一条空寂无人的大路上充满激情地呼啸远去……”。掩卷沉思,梦想飞翔是隐含了热血少年逃离现实摆脱孤独的真实意愿。另一部小说《沿铁路行走一公里》,描述了一个有着以捡拾铁路附近各类自杀者的小遗物为乐趣的怪癖的少年剑,剑后来捡到被火车吞噬的自己的妹妹小珠的遗物“红色的纤小的塑料凉鞋”,放进了书包里。并“注意到妹妹的遗物和别人一样,也是非常洁净非常鲜亮的。”妹妹的死和扳道夫的离开使剑更加孤独。他最后狠狠地向远方抛去鸟笼,这是他对孤独的反抗和发泄。《舒家兄弟》里的舒农是一个古怪的孩子,他认为做人不如做猫,而猫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在他的内心里有比猫还孤独的灵魂,他跳楼一跃时的那一声猫一样的喊叫,使他逃离了孤独,化解了他在世界里的所有压抑,以死实现了对猫的世界的向往。其实,少年舒农在长期的孤独中,他的人性已经异化了,他在人间感觉不到亲情,他无力反抗哥哥对他的暴力,但在心中早已视哥哥为仇敌。他还没真正进入成人社会,就在精神上与世界隔绝。可见,孤独和孤独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它并不是空间上的孤单,而是精神上一种刻骨铭心的空落感。

    在描写少年人的孤独里,苏童小说中的孤独意识多了这么一层寓意:孤独是普遍存在的,但孤独距离死的冰冷僵硬又是那么的接近,人类的精神无力面对孤独的极致,因为孤独的极致就是死。然而,回到现实,人类的心灵不能变得象花岗岩石那样冷硬,人间需要温情和爱的呼唤,特别是对于我们祖国那些未来的花朵们。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手刃四名同窗的现实例子可以让我们有所反省。从报道上得知,马加爵和父母的沟通几乎就是零,也就是说,从小到大马加爵的精神实际处于孤独和封闭之中,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精神孤独到极致乃至人性异化的例子。马加爵的性格与苏童《舒家兄弟》中的舒农性格有着极其的相似性。

孤独在于少年可能是激情的反抗和漂泊,在于中老年那只有落寞无奈了。《灰呢绒鸭舌帽》中秃顶老柯“感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孤独,夹杂着无可奈何的怨恨”,意识到自己秃顶的与众不同时,老柯深感孤独,戴上了祖传的灰呢绒鸭舌帽。这顶灰呢绒鸭舌帽是老柯用来逃避孤独的主要载体,当风带走老柯的帽子的时候,孤独感立即攫取了他的灵魂。“老柯飞身跨出卡车挡板去抓那顶帽子,老柯就这样以一种奇怪的姿势跌到了乡间公路上”。老柯最后飞身车外去抓帽子的动作全然是为了逃离孤独。

《少年血》中流动着少年人的粘稠的血液,表现出少年人的反抗的孤独意识。孤独是无可逃避的,是致命的;孤独使人性扭曲了;孤独使少年的生命不再那么珍贵。这正应了郁达夫的“小说都是作者的自叙传”,苏童是孤独的,苏童的作品是苏童内心世界孤独的形象展示。我们读他的小说时会感受到有一个忧郁孤独的灵魂在书中飘荡。

2、从女性系列中看孤独

在描写女性的系列中,苏童也抒发了浓厚的孤独情绪。无论从小说的基调、氛围还是从人物来看,那种绝望、凄苦、孤寂沉重得令读者深感压抑。妇女做为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本身就带着可抒写的凄美孤苦的悲剧性,而置于苏童笔下则更为哀婉动人,扣人心弦。这些美好但却悲苦的灵魂不得不坚强地支撑着脆弱的意志,或对抗、或妥胁于不可知、不可把握的命运,像盛开的牡丹在早来的秋风肆虐之中迅速枯萎凋零,腐烂消逝:美丽是短暂的,正如生命也是短暂的一样,留给读者的是一份怅然若失的情绪。

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生活在“枫杨树乡村”或者同“枫杨树乡村”存在某种联系的女性,如《罂粟之家》中的刘素子和翠花花,《1934年的逃亡》中的蒋氏和环子;有生活在“香椿树街”上或者其它地方的一些少年女孩,如《桑园留念》中的丹玉,《女孩为什么哭泣》中的上官红杉、史菲,《樱桃》中的那个女孩等等。无论是对于女性生存的感悟还是进行想象与虚构的描写,我们都可以从这些女性形象中看出苏童那无法摆脱浓厚的孤独感,他笔下的女性也无一例外地能摆脱孤独的人生命运。

正如他自己所说:“也许是因为女性更令人关注”,“也许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因此苏童在结构故事情节中显示了他对于女性形象的特殊偏爱。他笔下那孤苦无依的女性生存世界,形成了男性作家描写女性的新景观。

3、从枫杨树乡村看孤独

世界上许多伟大人物都生存在自我封闭的精神家园中。枫杨树乡村——可以说既是苏童的精神家园,也是他赖以逃离喧哗的城市可以暂时躲避的一角。苏童创作的枫杨树系列小说,如《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等等,有着共同的意蕴丰富的创作背景——枫杨树乡村,这好比鲁迅的鲁镇和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当他坐在城市繁华的角落默默地写作时,心灵却已经骑上传说中神奇的“扫帚”飞离城市的窗口,飞越时空的千山万水,抵达记忆中祖先的神抵之府;以近乎崇拜的眼光,描述祖先的行踪,以达到精神上的和谐与满足。因此,可以说枫杨树乡村也是作者创作的巨大心理布景,是他赖以表达、可以任意涂沫的艺术想象之地。

  这个虚拟的枫杨树故乡与世隔绝,它既无地理概念,也无与外界联系的可能,即使是由祖先逃离的脚步踩踏出来的那条通往城市的小径,也只是枫杨树乡村的变向延伸,与之相连的所谓城市最终也未能达到真正的世界另一侧,无论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欲念如何改变,但仍然被牢固地栓附在乡村。枫杨树乡村存在于世界的一侧,仿佛圣经中的伊甸园,人类失去了就永远无法返回。然而现在这个伊甸园也已混乱不堪,苦难走遍世界的两侧,人类其实已无处逃藏。因此在枫杨树中,逃离出走的祖先们无一例外地再也未能“寻找回失落的家园”,孤苦的灵魂只有在世界两侧之间往返徘徊,漂泊无依。枫杨树乡村自生自灭,与外界无关。这里的景色、人物、历史无一例外地处于静止状态,作为碎片任由叙述人随意拾取,而人物在这里仿佛是世界另一侧投来的影子模糊不清,他们发出的声音也断断续续微弱得犹如来自不可知的远方。这就是枫杨树故乡,由叙述人带领读者飞抵的精神家园。它是历史的浮影,孤独幽深而且神秘莫测。

艺术家们常说:“只有忘掉一个世界,才能创造一个世界。”文学创作的独创性原则需要作者具备孤独的生命经验,并勇于追求孤独。在这种创作过程中,作者是孤独的,叙述人是孤独的,因为他们都没有更多的真实记忆去创作小说,只有努力去将他人转述的记忆碎片“缝补缀合”,这是个艰难的过程。

二、苏童小说孤独意识的产生

孤独意识并不是产生于一种简单的心境,一个人的孤独意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隔绝而产生的。

对作者来说,承认孤独的意义并勇于追求孤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向人们揭示出孤独在生命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告知人们如何在必然出现的孤独面前顽强地挺直腰杆,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勇敢地驾驭生活,驾驭生命,走出困境。

这种孤独意识既表现在苏童本人身上,也表现在苏童小说人物身上。小说中隐藏的叙述者“我”对孤独的深刻体会,只有非常孤独的人才会有的内心感受,只有当孤独在那人身上已成为习惯,才会有“研究自己的影子” [3]的孤独意境出现。苏童能如此描述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状态,想必苏童曾经也是真切地感受到这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孤独。“我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事实上我的童年有点孤独,有点心事重重。我父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的水泥厂当工人。她年轻时曾经美丽的脸到了中年以后经常是浮肿着的,因为疲累过度,也因为身患多种疾病多少年来父母亲靠八十多元钱的收入支撑一个六口之家,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多么艰辛。” [4]随笔中苏童谈到了自己的童年,是“孤独”而又“心事重重”的。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了解他的童年经历来证实。苏童九岁时患肾病并发白血球下降,差点要了现今这位大作家的命。“家里人都以为他活不多久。每天把他安置在一个垫了旧棉被的藤椅子上,晒晒太阳,听听鸟叫。寂寞的苏童两年里把棉被坐了一个大洞,胡思乱想道听途说的事儿也在他脑子里筑了一个大案。就这样,冥思妄想成了他的习惯与资本”。[5]想象一个孩子每天坐在藤椅上,只有鸟儿做伴,无人交流,还喝着一碗一碗苦苦的中药的情形,就知道少年苏童打发日子的心情是多么的孤独。除了这场病之外,童年家庭生活的清苦、父母的吵架也使他对孤独有了深刻体验。为他构筑那个瑰丽的、与世隔绝的枫杨树世界提供了充分的可能,也为那种深人骨髓的孤独气息得以形成制造了温床。在苏童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执著的少年在时间之河里漫游,进行着一场场艰苦卓绝的精神还乡,并在心灵深处留下一道道孤独的伤痕,这种对孤独意识的挖掘有着苏童童年经历的种种痕迹。童年的孤独体验使苏童的想象力异常发达,他所虚构的艺术世界是凄美而孤寂的。在他通过大量的想象来构筑的小说中,“枫杨树乡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枫杨树乡村以及形式各异的人物都出于他童年时代的一种想象与积累。结合苏童随笔中谈到的童年孤独,可知苏童在童年体验到的孤独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由此可见,苏童童年时期突如其来的大病以及卧病在家期间对孤独与恐惧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感受,对他日后在创作中执著于对孤独意识的表现有着必然的联系。苏童的作品正是他小时那段单调孤独生活的最好印证。

三、总结    

歌德说:“天才,处在孤独之中。”对于苏童来说,文学创作和文学探索无疑是一种解脱和自白,是心灵的扩张和张扬,是喃喃自语和宣泄。大多情况下,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潜意识,它的表现即表象化要通过使用文学作品和这个艺术载体。”[6]苏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进行着对孤独意识的艺术阐释,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孤独进行着全方位的表现。

苏童的小说文本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其心灵的可能,这种来自童年时期的心理积淀为造就作家苏童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他曾经说过:“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你把灵魂的一部分注入作品从而使它有了你的血肉,也就有了艺术的高度。这牵扯两个问题:其一,作家需要审视自己真实的灵魂,要首先塑造你自己;其二,真诚的力量无比巨大,真诚的意义在这里不仅是矫枉过正,还在于摒弃矫揉造作。”[7]

中国当代文坛因苏童小说的加盟而显得更为丰富多彩。苏童以其独特的感悟与才情为文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注释:

[1]雅思贝尔斯:《当代的精神处境》,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28页。

[2] [6]袁庆丰:《灵魂的震颤——文学创作心理的个案考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第34页。

[3] 苏童:《1934年的逃亡》《苏童文集·世界两侧》,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4] 苏童:《过去随谈》,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5] 张卫中:《文学报》,1992年9月10日

[7] 苏童:《纸上的美女》,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参考文献:

1、苏童:《苏童文集》(共八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版

2、武跃这:《苏童的小说世界》,《小说评论》1988年第4期

3、冯爱琳《突围与陷落——论苏童小说的孤独意识》,《当代文坛》,2000年第1期。

4、苏童:《世界两侧》,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

5、苏童《过去随谈》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章来源及相关说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137b40100054w.html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