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本地粉品牌路漫长
我的老友我的粉(中)

守候故交老友需要真情,做好米粉产业需要理性。
走过无数轮日出日落的南宁本地米粉,遭遇今天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游戏规则的时候,无法不考虑这个问题。
所幸的是,南宁米粉人已经认识到,特别是在首府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饮食品牌企业已经或即将强势入邕,并迅速形成激烈竞争格局的大背景下,南宁米粉产业需要知己知彼,方能强势崛起。
那么,南宁米粉有何所短,有何所长?又如何扬长避短?昨天,本报记者和不少情系南宁米粉的“新南宁”“老南宁”,以及南宁米粉的经营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呼吁标准·呼吁推广
“新南宁”“老南宁”千千情结紧紧系着南宁本地米粉的同时,也在为他们“老友”的未来感到担忧。
“办公室几个同事都爱吃老友粉,并且几天不吃就会想念。有时走在大街上,闻到粉店煮的老友粉味道飘得很远,香味满街,实在诱人。”一位网友在发帖盛赞南宁老友粉的同时,又为它的现状感到不安,“我想号召大家给老友粉定个标准,怎么样煮、放多少料才算老友粉,因为大街上的老友粉太多了,味道也千差万别。”
“我发现,很多家老友粉的做法都不一样,希望大家能够讨论标准老友粉的做法,把美味奉献给大家,有好东西大家分享。”另一位网友在呼吁南宁本地米粉标准化的同时,还呼吁南宁本地米粉能走出南宁,占领更多的区内外市场:“南宁老友粉是我从小就吃的家乡米粉,可是在深圳无论如何都没有找到地道的、正宗的南宁老友粉。”
看到不足·看到差距
这些网友提出的问题,正是南宁米粉人认为的南宁米粉的“软肋”。
“南宁本地米粉,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一碗一碗地煮,特别是老友粉和生肉煮粉。这样鲜肉鲜粉煮出来的米粉,味道鲜美,符合南宁人的口味。”南宁水街美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彭永忠说,“可这样一碗一碗地煮,就给南宁米粉造成了味道的差距。”“不说杂牌的米粉店,就是正宗的粉店每一碗粉的味道都没有办法做到一样。”他说,“每个煮粉师傅佐料的用量不一样,火候掌握不一样,经验也不一样,煮出来的米粉味道就不一样。
这就是南宁米粉生煮带来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南宁米粉要做到统一标准、连锁经营,是一件比较难做到的事。”彭永忠说,其他地方其他品牌的米粉,基本上都是汤料、卤水、配料等都按照一定的标准提前统一调好,等烫好米粉后,再将这些准备好的汤料放进去,就可以做成一碗标准相对统一的米粉。
连锁加盟店只要按照统一的配料方法,就比较容易做出几乎一样口味的米粉来。
“南宁的老友粉和生榨米粉在南宁以外的其他地方确实少见,正宗的南宁米粉店更是少之又少。”彭永忠分析南宁米粉难以走出广西的原因时说,这是由于南宁米粉独特的“邕味”所决定的。
“南宁米粉具有酸辣等浓重的地方风味,很多南宁本地以外的人难以接受。像生榨米粉,它所特有的那股酸味,很多外地人无法适应,吃不习惯。”彭永忠说,“所以,要把南宁米粉普遍推广到邕城以外的广西其他地方甚至全国各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期待品牌·期待崛起
也许,这并不能算是南宁米粉的缺陷。但南宁米粉人早就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努力地去改进,试图让南宁米粉成为南宁人以外更多人青睐的可口的美食。
“以前,南宁生榨米粉用的汤水都是煮粉的米水。10年前,我们就改变了这一做法,用骨头来熬汤,将这些高汤作为米粉的汤水。”在水街经营了二十多年生榨米粉的黄天玲说,“这个改变,主要是为了适应外来人的口味。因为,用米水做粉汤,汤很稠,酸味比较浓,外来人接受不了。”“生榨米粉另一个改变是增加了不少配料。”她说,以前,一碗生榨米粉所用的配料就是葱花和酸菜,基本上就是单纯的卖粉。现在,配料十分丰富,单单辣椒就有五六种之多,加菜更是应有尽有,猪脚、牛腩、叉烧、鹌鹑蛋、豆腐丝等,可以说是美味可口又营养均衡。
老友粉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
“老友粉单单品种就十分丰富。”一直经营老友粉的彭永忠对新增的老友份品种如数家珍,“老友干捞粉、老友猪肉粉、老友牛肉粉、老友猪杂粉、老友牛杂粉……”“这些都是最近几年我们才慢慢摸索出来的。”彭永忠说,“这些都是为了适应更多本地人、外地人对消费品种和口味多样化的需求,也为了把老友粉的品牌打得更响。”当然,南宁本地米粉要形成自己的强势品牌,站稳南宁,走出南宁,走向全国,努力的路还很长。
“像老友粉这样,‘邕味’重,一煮就呛倒一片的现状,还需要继续研究加以改进。”彭永忠说,如果要把老友粉从一个地方美食名片提升为全国美食品牌,得到更广大消费的青睐,那更要继续努力探讨。
南宁本地米粉标准统一的问题,那更是任重道远。
“单单生榨米粉店这一块,南宁大街小巷遍地开花,但做得正宗的、做得好的并没有几家。”黄天玲说,不少生榨米粉店,用料并没有那么讲究,工艺也没有那么好,鱼目混珠。所以,要真正把南宁本地米粉做出统一的品牌,做成一个具有较强整体竞争实力的饮食产业,也不是一两家米粉店一两年时间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看来,南宁本地米粉要打造大品牌、以全新产业的姿态崛起,道路依然漫长。
本报记者陆波岸 文/图
本文2010年1月7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