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孩子的心,何时回家?

标签:
家庭教育骨肉亲情陆凤清福建情感 |
分类: 社会纵横 |
通讯:孩子的心,何时回家?
杨阳(右二)又和亲生父母团聚。
香港文汇报广西网2009年11月20日电(陆波岸)11月11日,广西“5•19”特大系列拐卖儿童案件首批被解救儿童中的两名马山籍孩子,安全回到了家。骨肉亲情相拥而泣的那一刻,人们在为这人间无常的悲欢离合感到无限悲怆和欣慰的同时,也在为这人间无常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担忧:孩子的心,何时回家?
一个刚刚咿呀学语的孩子,在懵懂和惊恐之中,被不法人贩多次辗转、长途跋涉拐卖到数千里之外,在一个完全陌生家庭里生长,慢慢培养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如今,他们有幸回来了,但亲生父母的面容在记忆里已经模糊,原本的骨肉亲情已经生疏,遭遇如此世间无常事,他们的心何时回家?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困扰,它涉及一个孩子的成长,涉及一个家庭的幸福,涉及一个社会的和谐。
截至11月5日,广西5•19特大系列拐卖儿童案共解救出被拐儿童19名。今年4月9日至10月12日,全国“打拐”专项行动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1717起,解救被拐卖儿童2008人。
话题回到马山县两名最新得到解救的被拐卖儿童和他们的家庭。
买个灯笼等儿归,四年时光,母亲的心早已支离破碎
2005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十四。
陆凤清,马山县白山镇一个普通的妇女,就是八辈子的时光冲刷,也无法忘记这个撕心裂肺的日子。
那天上午10时刚过,需要忙其它事的丈夫把只有4岁的小儿子杨阳(化名)带到县城百货大楼附近,让正在那里摆地摊的陆凤清照看。嘱咐妻子两句后,这位丈夫没有任何征兆匆匆转身离开了。
第二天就是中秋节了。忙碌经营地摊的陆凤清,抽个时间的空隙到月饼店里买了个月饼放到杨阳的手上,让他和别的小朋友好好玩,不要随便乱跑,不要哭闹影响妈妈的生意。
“12点钟的时候,他还在。”陆凤清的思绪陷入了4年前那片痛苦的回忆,“中午1点钟的时候,我叫了他几声,没见回答,急忙转身找他,人已经不见了。”
“他刚刚上10多天的学前班,背到地摊边来的书包还在。”这位母亲的回忆一如当时寻儿的心情那样急切,“我急忙找了和当时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可他们都已经回家了。”
把营生的摊点一股脑丢在大街上,陆凤清一路叫唤自己孩子的名字,一路到那些和他一起玩过的孩子的家里去寻找。
“都找完了,还是找不到。”回忆中的陆凤清又一次流下了眼泪,“最后,我们只好去报警了。”
这个晚上,陆凤清满是泪水的双眼没有合过。“都半夜了,我还坐在家门口一直等着孩子回来,我想他肯定是迷路了。”
第二天,传统节日中秋节如期而至,万家团圆的时候,陆凤清依然没有等到孩子的回来。
“八月十五那天,我特意上街去买了一个他最喜欢的灯笼,等着孩子回来给他玩。”这个晚上,陆凤清的家月圆人不圆,她依然坐在家门口等着她的心肝宝贝。
无数个漫漫长夜的守候过去了,陆凤清等到的还是失望。
最后,失魂落魄的她选择了离家远下广东,想换个环境,用打工生活来打发这个肝肠寸断的日子。
事实证明,她越是想愈合心头那块伤疤,它疼得越发厉害。“我还是放不下这个家。”陆凤清说,“只在广东呆了几个月,我又回来了。”
回到伤心的家,这位早已面容憔悴的母亲,天天看着那个买给孩子的灯笼,熬过无数个漫漫长夜,依旧等待着孩子的回来,即便自己的心早已支离破碎。
失散骨肉喜相逢,血浓于水,真情相拥却有份陌生感
2009年11月11日,又是一个无数人动容的日子。
这一天上午9时30分,杨阳和另外一名有同样遭遇的孩子罗晓(化名)被解救回到马山。
“当时,我哭得很厉害。”陆凤清说,一看到孩子从车上下来,她情不自禁地跑了过去,一抢把孩子抱在怀里,任凭泪如潮涌,喊着孩子的名字大声哭了起来,“整整4年时间了,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我的孩子了。”
这一天正好是罗晓的9岁生日。给孩子戴上生日帽,点燃生日蜡烛,在场的人齐声唱起生日歌,为这个回家的孩子祝福生日、祝福今生。
大悲大喜过后,家人在和回家的孩子交流中,发现了一份陌生感。
“现在,他就记得我和他的妈妈,哥哥都不记得了。我们告诉他,这是你的哥哥,他都不认。爷爷和奶奶他也不记得了。”杨阳的父亲杨斐然说,“我们问他,回到家以后生活是否习惯,他也不应。他想说话的时候,就和你说一两句,不想说的时候,你怎么问他,他也不说。”
“现在,他和我们的熟悉程度,只能达到40%。”杨斐然继续说,杨阳被拐到福建之后,有了新的名字,说的是普通话,很多方面交流起来确实还存在一定隔阂。
“其实,他还是很想念福建那个家的。上学第一天,我们叫他到办公室来了解情况时,他多次提到在那边的情况,特别是那个家里的人。”马山县城北小学杨阳的新班主任李小莲说,“我们问他长大以后,想不想去福建时,他把头埋得很低,没有回答,心里很矛盾。”
罗晓回到家后,也有这样的情况。
“孩子现在讲的是普通话,他想讲话的时候就讲,不想讲你怎么问他也不回答。”罗晓的父亲罗流福说,“生活习惯可能受那边影响,不吃猪肉和鸡肉,但是他吃什么我们也不知道,问他也不说。”
罗晓2006年12月26日被拐走。那天上午,已经6岁的他走出他们一家位于马山县城郊的出租屋单独去买盐就再也没有回家。直到不久前,才被警方从福建解救回来。
孩子回来了,他们的心何时可以回家?
世间风雨多无常,不幸孩子,请把你的心一起带回家
这个时间,也许很长,也许很短。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些孩子产生这样心理的症结在哪。”
广西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林洁箐分析说,“这其中原因主要两个方面。”
林洁箐说,这些孩子被拐卖的时候,往往只有几岁。在另外一个环境生活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亲生父母和原来的生活环境在记忆里会慢慢模糊,甚至淡忘。重新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家时,就感到很陌生。
“另外一个原因是亲情的第二次隔离。”林洁箐说,这些孩子到另外的一个家庭后,在新的养育环境中培养了新的亲情,原本的亲情慢慢被替代。当他们再次被带离已经培养了深厚感情的那个环境时,心理上被迫承受第二次亲情隔离,到一个已经慢慢陌生的环境去接受另外的亲情和环境。在这个心理适应期内,适应能力有限的孩子,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杨阳去的那个家庭,条件很好,他们对杨阳很关心,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陆凤清的话正好印证了林洁箐的分析,“杨阳回来时,背了一个书包,上面写有他去的那个家的联系地址和电话,还有很多他在那里和他们照的相片。我们两个家庭已经在电话里了联系,那边的人在电话里都哭了起来,很舍不得杨阳回来。”
两地亲情牵扯,又换新的环境,孩子的心如何回家?
“这种情况不能着急。”林洁箐开出了心理“处方”,“家长一定要从心里去理解他们,不能给他们任何压力,不能职责和批评他们,要给他们一个心理接受的过程。”
“还要多关怀,用多种方式去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林洁箐说,“比如通过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和新的老师,培养更多新的感情,让他们慢慢熟悉新的环境。”
“如果孩子大一点,到10岁以后,家长可以告诉他们事情真相,消除他们隔阂的心理。”林洁箐建议说,“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孩子和对方家庭联系,甚至见面,通过感情的沟通来化解他们这种人已经回家、心却依然游离依恋在另外一个地方的心理。”
家人期盼,专家支招。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感受到亲情的呼唤:世间风雨多无常,不幸孩子,前路迢迢,请把你的心一起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