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里的“福”

茧丝企业员工在生产。
陆波岸摄
本报讯(记者陆波岸)“回过头来想,这场金融危机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福’。”昨日上午,黄军昭回顾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年来,自己企业的境遇时,感慨不已。
黄军昭是宾阳县嘉利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这家公司总投资2000万元,共有8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年加工当地干蚕茧800多吨,年工业产值5000万元,年实现税利400万元,可安排就业350多人。
“金融危机前,白厂丝一吨卖到18万元。”黄军昭用数字阐述他所说的“福”,“现在,白厂丝一吨可以卖到21万元的好价钱,这个价钱是多年来少有的。”
“主要是我们国家对丝绸产业实行了保护价收购。这是我们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表现,也是我们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有力措施。我们这些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企业,从危机的‘祸’中得了国家给的‘福’。”黄军昭说。
“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积极的金融政策,银根比以前宽松了,我们获得发展资金的机会大了,这也是企业发展的‘福’。”黄军昭继续说,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都十分重视,千方百计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排忧解难。
“去年,我们从当地信用社贷款700万元,解决了不少困难。”他说,“今年,我们到目前为止向信用社贷了1000万元。如
果我们发展继续需要资金,信用社还会提供帮助。”
“另外一个‘福’还是来自政府。”黄军昭端起小茶杯一饮而尽,“南宁市各级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开展的‘服务企业年’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帮助。”
据悉,到目前止,宾阳县“服务企业年”活动,走访企业43批次,涉及企业120个,召开座谈会40次,发调查问卷296份,收回193份,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116个。王灵镇还派出优秀年轻干部,到辖区内的非公企业挂任总经理助理或党支部副书记,为企业出谋献策、办好事、办实事,解其后顾之忧。
“面对金融危机影响的严峻考验,这些积极应对挑战的措施,奋力争取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宾阳县委书记施汉飞说。
现在,黄军昭的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去年,我们只开了4组生产线,年产值只有3000万元。今年,开了8组生产线,产值有望达到6000万元。”在国家政策的“福”里看到发展新机遇的黄军昭充满了信心,“我们明年将投入500万元,对另外一家新兼并的茧丝公司进行技改,国家‘东桑西移’的政策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力举措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福气。”
本文2009年9月29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