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传统专业村现状与出路调查之四

标签:
专业村甲村小五金商业意识肖理春宾阳县财经 |
分类: 关注民生 |
前进路上的三道“坎”
——宾阳县传统专业村现状与出路调查之四
宾阳县芦圩镇王明村村民在制作陶瓷碗。(陆波岸 摄)
从事传统产业生产的专业户在问—— —
传统专业村路在何方?
走出“单打独斗”传统模式的企业提供了启示—— — 联合突围天地宽。
经济研究领域资深专家在呼吁——
—一定要振兴和发展好专业村!
然而,这些似乎远远不够,宾阳县传统专业村的现状依然是那个维持了多年、逐渐衰落的现状,不少经营户依然习惯于在这样的现状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任市场浪潮对这些有上百年历史、曾经辉煌一时的老产业的冲刷。
这种思想还存在专业村之外的不少人之间,甚至政府职能部门之中,似乎这些传统专业村的兴衰存亡与谁都没有关系,也不是谁的责任。
7月31日,记者再次深入宾阳县传统专业村调查采访时看到的一些现状,都将是这个县传统专业村走出困境、重塑辉煌的一道道需要想办法迈过的“坎”。
第一道坎:现代商业意识淡薄
这些传统专业村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从事这些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者往往现代商业意识淡薄。
这首先体现在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上。记者在宾阳县武陵镇理化村委李寿村采访时看到,这个用牛角加工生产牛角梳、按摩锤、茶具、笔套等20多种牛角制品的传统专业村,自从兴起到现在,采用几乎都是始终不变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
宾阳县目前拥有的285个传统专业,几乎都是沿袭这样的生产模式,采用沿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虽然历经市场经济30年的洗礼,还是没有太多的人在他们传统的商业意识里“套种”现代商业理念,用现代化商品生产经营模式来做大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饭碗”。
产品缺乏商标和必要的包装也是这些专业村现代商业意识淡薄的另一明证。这些专业村生产销售的产品,绝大部分还是沿袭传统的贴牌模式,甚至连牌都不贴,也没有任何包装就将产品推入市场。
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这样的生产销售模式的竞争结果可想而知。
“以前,我们的小五金卖到玉林那边去,现在玉林的小五金反过来到我们县城商贸城来摆摊,而我们的小五金产品却变成了积压产品。”宾阳县新桥镇大罗村委党支书赵忠勤对此感慨万千,“主要是我们的产品没有包装,也没有商标,生产出来直接推销到市场上去。而人家的产品都是有很讲究的包装,看起来正规,吸引人,受到消费者欢迎,虽然他们的产品质量不一定比我们好。”有上百年小五金生产经营历史的大罗村委,最辉煌的时候村里曾拥有800多家小五金生产经营户,而目前还能开门生产的经营户仅有200多家。
“现在,村里有一家小五金经营户积压着几十万元的产品都卖不出去。”赵忠勤说,很多人的想法是走过今天算今天,没有多想明天怎么办。
第二道坎:“小农意识”浓厚
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而没多想明天的发展,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小农意识”的思想,也许是宾阳县传统专业村突破目前困境、找到新出路最关键也是最难迈的一道“坎”。
宾阳县新桥镇大林村委科甲村是一个皮革产品加工专业村,科甲村皮革产业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和宾阳县其他专业村一样,虽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多次洗礼中常常感到势单力薄,甚至透不过气来,但“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依然在这里沿袭着。
“1999年,我们就想整合这个产业,用股份公司模式来运作,把它做大做强,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实现。”科甲村皮革协会会长肖理春说,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为什么?”记者欲知肖理春所说这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的原因。
“小农意识太重。”肖理春说,“大家都认为现在这样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也可以赚不少钱,不愿意伤脑筋再整合。”“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生产经营户生产规模不一样,经济效益差距太大,很难谈得拢。”肖理春继续说,目前,科甲村的皮革生产经营户中,大的一年可以生产加工15万张牛皮的产品,小的只有200多张,有的是行情好的话就做,不好的话甚至一年都不做。
有的一年可以赚两三百万元,有的是连年亏本。所以,要把这些经营规模和利润不一的企业整合起来,十分不容易,“小的愿意,大的不接受”。
赵忠勤告诉记者,早在1988年,大罗村就有人提出整合全村生产,走现代企业生产之路,“讨论到现在,一直都走不通”,主要也是各作坊的经营规模和利润不一,谈得不拢,最后就演变成为内耗,“大的吃小的,小的没吃就关门。”赵忠勤说,整个大罗村委的人都知道,大罗小五金总的生产规模和玉林、甚至浙江都是相当的,大罗的产业主要是零星生产,单打独斗,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整个产业不断滑坡。
但谁都不愿意整合,不愿意去做大,“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能捞先捞,不能捞再说”。
第三道坎:谁来做产业整合的龙头?
在传统专业村人无法自己突破自己固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情况下,第三道坎就横在我们的面前:谁来做产业整合的龙头?“这些产业应该怎么做,就能做强做大?”科甲皮革总厂厂长肖山春说,这些问题很多不是专业村本身能自己解决的,它就需要政府部门出谋划策,给专业村指明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我们毕竟是农民,而政府是有战略眼光,有思路和政策的。”“还有,现在的人都不笨,也知道联合起来或者通过大公司运作会赚大钱,但要看他做不做,怎么组织他去做?”肖山春继续说,这也是需要政府给政策,做好引导。很多时候,专业村人自己管理和组织自己并不奏效,因为大家都是同行,都是竞争对手,谁也不服谁的管理,就是再好的想法和建议,往往也会令对方误解为“商业陷阱”。
他举例说,科甲村今年投资500万元建设环保处理厂,想对全村皮革企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水进行统一处理。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村里商量将几家比较分散的企业搬到一起。“帮他们征地,帮他们修路,每户还可以补贴5000元,但他们都不愿意干。”“如果是政府出面协调那这些问题就好办多了。”
肖山春说,比如,宾阳县最近整顿小造纸厂,规定生产规模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生产,否则要合并整顿,如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造纸产能上去了。但如果让这些企业自己整合,根本无法达到目标,甚至无法执行。宾阳县传统专业村的出路也只有政府政策下来,才能搞好。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9年8月5日刊发于《南宁日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