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延续中华文脉

标签:
声部壮族民歌文脉罗安录马山文化 |
分类: 八桂播报 |
弘扬民族文化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首次代表广西晋京展演
壮族歌手在京演出。罗安录 摄
据介绍,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6月12日至14日,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在北京举行。展演汇集了全国10个省(区、市)14个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涉及13个少数民族,160名民间艺人参演。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生活美如霞》参加了这次全国性的展演,由自治区文化厅选送,是代表广西参加此次展演活动的唯一节目。马山县组织了3名壮族三声部民歌演员,带着全区人民的重托前往北京,和来自其他兄弟省区的民族传统音乐舞蹈演员同台献艺,全面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底蕴和无限的魅力。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发源于该县古零镇、加方乡一带,当地群众称之为“欢哈”“欢三顿”,是壮族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葩。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调、结欢等,旋律奔放粗犷、优美动听,声部间相配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结构完整。据学者推断,这一民歌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它所表现的是壮族人民对宇宙自然的崇拜和信仰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歌颂,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文化智慧的结晶。
1982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范西姆到马山县采风,发现了这里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并撰写论文把它推向世界,当即引起音乐界的轰动,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狭隘论调。
此后,马山县全面开展了对壮
族三声部民歌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1999年和2000年,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少数民族歌曲比赛均获得金奖。2007年,它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它又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这次代表广西到北京展演,再一次说明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独特魅力,更彰显了马山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罗安录说,这对进一步加大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挖掘整理保护有很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本文2009年6月18日发表于《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