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好小蚕一半收”

(2009-07-06 08:53:53)
标签:

小蚕

蚕农

蚕房

桑蚕

蓝芬

金钗镇

财经

分类: 社会纵横

 

 

“养好小蚕一半收”
——马山县金钗镇龙塘村蓝芬谈小蚕共育经

 

“养好小蚕一半收”

 

蓝芬(左二)给大家介绍小蚕共育的好处。


 
    往年这个时候,马山县金钗镇独秀村塘扣屯养蚕户蓝小环都要为育蚕操心劳累。现在,她却感到养蚕这活干起来轻松多了。“我再不用为育小蚕操心了。”她说。

 

    受益最大的是当地桑蚕产业。目前,金钗镇已经成为马山县重要的种桑养蚕基地,全镇种桑面积接近1万亩,当地出现了不少承包经营、连片经营的种桑养蚕大户。种桑养蚕成为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这些都得益于当地的小蚕共育技术——这项看似简单却拉动了一个大产业的技术里面有着不少的“门道”。

 

    蓝芬是当地这项技术的领头羊。

 

扶桑蚕于危机之际

 

    “你什么时候想起要发展小蚕共育的?”5月12日上午,记者和蓝芬拉起了金钗镇小蚕共育的“家常”。

 

    “说来话长。”蓝芬似在卖关子,呵呵一笑。

 

    “我以前在河池师专读书,毕业后就在宜州蚕种站工作,那里蚕养得好,小蚕共育也搞得好。”她顿了顿,打开了话匣子。

 

    “当时,我们金钗镇也有人养蚕,但是都养不好,不是小蚕病死,就是大蚕没收获。2003年,很多农民因为蚕养得不好,都把地里的桑树挖起来丢掉,前后挖了好几百亩。”蓝芬回忆起当年的桑蚕危机。

 

    “我回家看到了,很心疼啊!种桑养蚕是个好产业,人家宜州都能做,我们这里为什么做不了?2004年,我就回来在家搞起了小蚕共育。”蓝芬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当时,你觉得小蚕共育在金钗镇有前途吗?”

 

    “一开始我就看好这个技术的前景,因为金钗镇还没有人搞这个,而蚕农又很需要它。现在看来,我当时的判断是对的。”

 

    “怎么理解你的判断是对的?”

 

    “刚开始,我搞小蚕共育每一批只有80张蚕,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每批1000多张,一年可以育10批到12批。”蓝芬呵呵地笑了起来,“从2005年开始,金钗镇的蚕农就开始不培育小蚕了,小蚕完全由我们提供。现在,我们的小蚕不仅卖给这里的蚕农,还提供给河池市的都安瑶族自治县、来宾市的忻城县。”

 

    “从2005年开始,金钗镇桑园面积不断扩大,桑蚕业现在已经成了这里的一大产业。”

 

获成功于细微之处

 

    “养好小蚕一半收。”这句俗话道出了培育小蚕的重要性。

 

    “为什么那么多蚕农培育不好小蚕呢?”

 

    “蚕农既养小蚕又养大蚕,场地不够,管理不好,病菌容易交叉感染,成活率不高,严重的甚至没有收获。”蓝芬说出了个中原由。

 

    “更重要的是,培育小蚕技术要求比较高,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的。”她继续说,“蚕农最头疼的也就是培育1龄至3龄的小蚕。现在,这个生长时段的小蚕都由我们来培育。”

 

    “培育小蚕要求的技术高,主要体现在哪里?”记者把话题引向了“核心技术”。

 

    “这个时间段的小蚕,容易感染病菌,成活率低,养蚕人培育小蚕的10天时间里,几乎是寸步不离,不仅提高了养蚕成本,还操心劳力,很累人。”她说出了养蚕人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技术的把握。小蚕对成长环境的要求很高,包括温度、湿度等方面。”蓝芬说。

 

    “这些技术该如何把握?”

 

    “首先要把好消毒关。每一批小蚕卖完以后,一定要先彻底消毒场地,然后才能进行第二批小蚕的培育。在日常管理中,养蚕房的地板每天都要消毒,进出蚕房要换鞋,要有专门的工作服和帽子,进入蚕房前要洗手,千万不能把病菌从外面带到蚕房里去。”

 

    “还有就是温度。1龄的小蚕要求的室内温度是28℃到29℃,2龄小蚕室内温度在27℃到28℃比较合适,3龄小蚕要求是26℃到27℃。”

 

    “湿度的话,室内太湿不行,太干也不好,平时可以在地板上淋水来调控。室内要装有湿度计,相对湿度一般要控制在85%左右。”

 

    蓝芬几乎一口气介绍了她的“育蚕经”:“这些都是很细微的技术要求,有一项技术掌握不好,就会全盘皆输。”

 

怀信心于发展之时

 

    今天,拥有小蚕共育技术的金钗蚕农对桑蚕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今年初,我以为金融危机会对我们这里的蚕农种桑养蚕有所影响,没想到他们的积极性却越来越高。”蓝芬话语里也装满了信心,“他们有信心,我们也有信心。”

 

    “我现在租地种了200亩桑叶,长年雇用40个人帮我护理小蚕,平时忙的时候还请20多个人临时帮忙。”蓝芬告诉记者,她所在的龙塘村小蚕共育协会已经成为广西小蚕共育示范点,现有会员155人,桑园2420亩。2008年,这些会员户共养桑蚕7000多张,产值630多万元。

 

    他们的信心除了有小蚕共育技术的支撑,还因为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近年来,马山县财政部门积极争取南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补助当地蚕户购买方格蔟等养蚕用具,农业部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种桑养蚕技术指导,让金钗镇种桑养蚕产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马山县和南宁市两级政府部门对我们一直都非常关心。”蓝芬说,2008年,上级政府部门拨了10万元为他们购买了一批空调,所有的蚕房都装上了空调,小蚕共育条件越来越好,大家对发展桑蚕业充满了信心。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9年5月13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