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田≠多富

黄云周在调试农机准备春耕。陆波岸 摄
就像多子不一定能多福一样,拥有耕地越多不一定意味着就越富裕。
2008年,马山县白山镇大同村六新屯农民黄云周承包了130亩水田种植水稻,两造种下来,他得到的纯收入没有超过3万元。一亩地没有得到230元的利润,这对于一个经营这么多耕地、辛辛苦苦一年的农民来说,确实有点低。
这并不是说黄云周不会种田,或者种田不努力,我们要思考的是,怎么才能让有限的土地面积产生更大的价值,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黄云周的例子告诉我们,除了降低耕作成本、采用优质品种等因素,还要充分科学地利用耕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耕地效益。这位种粮大户承包来的130亩耕地,除了一年种植两造水稻,其他时间都让耕地闲置着。最近,县农业部门答应免费给他100亩马铃薯种子发展马铃薯种植,他才意识到这也是一块好的收入。“马铃薯收获了,叶子还可以入田作肥料,种水稻就可以减少肥料投入。”
来自市场的各类信息同样重要。农产品往往不是种出来就能赚大钱,市场因素也很关键,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宾阳县黎塘镇青山村委潘山村农民古英凤承包200多亩耕地,每年收获胡萝卜后,她都要利用闲田种植西瓜、花生和甜玉米。在选择这些种植品种的时候,她首先考虑的是市场。“西瓜市场波动大,把握不好,种得越多亏得越大。”她提醒广大农民朋友说,农业生产千万不要在市场上“撞车”“翻船”,种什么品种,种多大面积,都要根据来自市场的准确信息。
没有永恒不变的市场法则,也没有永恒不变的种田法则,不管种瓜还是种豆,也不管种多还是种少,能种出大钱就是好产品、好办法。特别是在耕地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的今天,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悄然出现、农村大面积承包土地现象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广大农民朋友应该意识到,多田不等于多富,要实现富农目标,最根本还是千方百计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波岸)
本文2009年3月17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