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最好的建筑是学校”
——马山县里当瑶族乡一位瑶族教师的心里话



民族的希望。 陆波岸 摄
“现在,走在瑶乡的山山里,你会看到,这里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12月1日上午,马山县里当瑶族乡中心校校长唐建华对记者说,里当是一个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民族乡,可这里的教育却一直广受赞誉。
依山而建的里当初中,高楼拔地而起,绿树成荫,琅琅读书声播撒着这个民族乡的希望与未来。这位54岁的瑶族校长清楚地记得,这所学校以前的教学用房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分房”。也就是由当地各民族劳动人民以计工分的形式建设起来的泥瓦房子。这些房子矮小简陋,光线阴暗,有的因年久失修还成了危房。直到国家实施“普九”后的2005年,这所里当瑶族乡最高学府的泥瓦房才全部被宽敞明亮崭新的教学楼取代。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里当瑶族乡中小学校教学用房基本实现楼房化。全乡共有小学校舍面积8562平方米,平均每个学生拥有校舍面积7.56平方米;初中有校舍面积3659平方米,平均每个学生拥有校舍面积6.89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8%。
“这些成绩主要源于各级党委、政府对瑶山教育事业的重视。”里当瑶族乡党委书记陆剑说,要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给瑶乡各族人民带来更大的实惠,关键在于提高瑶乡人民的总体教育水平。
唐建华告诉记者,校舍好了,教育质量提高了,瑶乡儿女也有出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山县一共有5个学生考上清华大学,里当瑶族乡就占了3个。“每当听到瑶山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我的心里就踏实了,就会看到瑶山的希望和未来。”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8年12月4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