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撑起“钱”途
——宾阳县中华镇冬虫草种植给农民带来好收成


中华镇的冬虫草。(陆波岸
摄)
最近,香港一家公司给宾阳县中华镇政府发来一份传真,想订购中华镇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冬虫草,请求有关方面协调,促使交易成功。
现正值冬虫草采收最佳季节,已经有30多年种植历史的中华镇冬虫草依然受到市场的欢迎。“主要是产品的品质好。”这里的农民朋友这样说。
此地出精品
中华镇种植的冬虫草产品,色鲜白,形如蚕,既可作为中药、补品,也可作为菜肴配料。它和名贵的中药材冬虫夏草名相近、形相似,但却有着质的区别——前者是种植在农民的耕地里,一亩耕地可产干货400公斤左右;后者则是自然生长于我国青藏、云贵高原及东北地区,产量极小,有“东方珍宝”之称。
可是,与名贵产品冬虫夏草有别的冬虫草,生长环境也十分讲究,水土不服绝对长不出好产品。中华镇新塘村委福荫村村民黎启成告诉记者,整个中华镇6个村委也只有2个村委8个自然村适宜种植,其他地方想种都没有办法。
“可能是土壤问题。”他说,前几年,附近一些乡镇看到他们村种植冬虫草取得好效益,也开始发展种植,但都无法种出好的效果来。“他们花多少力气种出来的产品都是又短又小,没法赚到钱。我们的产品是表皮白净,个长体胖,品质十分好。”
中华镇位于宾阳县东南部,距县城18公里,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宾阳县主要的产粮区之一。目前,整个宾阳县冬虫草种植基本上集中在福荫村等几个自然村里,今年种植面积达到420多亩,是这个镇一个独具特色的经济农作物。
收获来自多流汗
当下正是冬虫草收获的季节。记者到访时,正逢夏雨连绵,福荫村农民朋友的家里,都铺着席子晾晒收获的冬虫草,远远望去,一片嫩白,就像一地已经长成的大蚕。
村民黎祥高正在家里翻晾着冬虫草,嘴里嘟哝着盼望天空早一点放晴,以好好晾晒这些已经到手的收获。他说,伺候冬虫草那可不是一件轻松活,不会晾晒,让它发霉了,那一切就等于零。只有晒好了,颜色才保持最佳的白色。
更费事的活,要数收挖冬虫草。黎祥高说,冬虫草一般是每年冬至下种,到来年的夏至后开始收获,生长期为半年。每到收获季节,地里到处是太阳伞,伞下的人们坐在一把矮小的椅子上,慢慢挖拾着泥土里的冬虫草,比挖花生还费事。“30个人一天才能挖1亩地的冬虫草,如果1个人自己挖,有时候挖一个月都挖不完1亩。”
黎祥高子女都外出打工,只有他们夫妻俩在家,今年他家种有冬虫草4.3亩,每天都要请6个以上的村民来帮工。这里的村民说,冬虫草成熟后,要及时挖出来,收挖后立即冲洗晾晒,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品质,才能做到增产又增收。
支撑市场三十年
中华镇种植冬虫草历史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由当时的供销社引进,并在福荫村等地发展种植。这一产品收获后,供销社只收购了一年,此后就是农民自己寻找市场销售。直到今天,3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计划经济时代就引进的经济作物,依靠着多年来培育的好品质,在市场经济年代依然吃香。
现在,他们的冬虫草产品经本地商贩的手后,都销往广东等地,深受消费市场的青睐。
黎启成说,上个世纪70年代,他们种植的冬虫草只是小打小闹,面积小,产量少,一亩只能收获150公斤左右的干货,收购价也只有3.4元/公斤,“每家一直都是只种有几分地”。
是多年培育的好品质使他们的冬虫草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促使他们发展规模,增加收入。他说,2000年以后,冬虫草的市场价格节节攀升,村民才大规模种植。如今,村里种得最多的一户种了4.3亩,黎启成也种了3.5亩。“家里经济收入主要靠这个,种水稻也得一点收入。”
收获冬虫草后,闲置下来的耕地又可以种植晚水稻。这对农民朋友来说,又是一笔好收入。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8年7月21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