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胆”踏开致富大路

标签:
蚕茧桑树大路小蚕龙塘村财经 |
分类: 社会纵横 |
“小胆”踏开致富大路
——马山县金钗镇龙塘村委岜更屯种桑养蚕的启示
岜更屯村民在晾晒蚕茧。(陆波岸 摄)
俗话说:撑死胆儿大的,饿死胆儿小的。马山县金钗镇龙塘村委岜更屯村民“小胆”却你走出一条种桑养蚕致富的好路子。
他们的“小胆”不是裹足不前,而是小心谨慎,一步一个脚印。近日,这个屯种桑养蚕户潘必根对登门造访的记者说,他们种桑从用最差的地到用最好的地,面积由小到大,一步步摸索着干下来。他们在大力发展养蚕的同时,还要养猪,不是指望一个产业能在他们的致富梦里“旱涝保收”,一劳永逸。
山中有条致富路
由于采访需要,记者抄近路前往岜更屯,一路的感觉是:这条路实在不好走。可等到进入这个位于山中的村屯,记者发现,这里有一条很好的致富路。
位于南宁、河池、来宾三市交界处的金钗镇,因为拥有近万亩的种桑面积而成为马山县的种桑养蚕大镇。这个名号不但使金钗镇名声在外,还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一条增收路。当记者提出要到金钗镇一个种桑养蚕获得比较成功的村屯看看时,金钗镇党委书记陆斌章推荐了龙塘村委。
记者在龙塘村委岜更屯看到,这里除了一片片桑园以外,最让人心动的就是家家户户那一排排正在晾晒的蚕茧,一片片满是白色蚕茧的方格簇挂满了村民的庭院,很多村民家里进门的厅堂也满是方格簇。大人小孩不停地在庭院里来回走动,有的把新收获的蚕茧搬出来晾晒,有的正在查看蚕茧晾晒情况。
天气阴沉的山中,一片寂静,但养蚕村民的脸上却不断地荡开一层层收获后喜悦的涟漪。这个历史以来一直依靠种植玉米维持生活的村庄,通过种桑养蚕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子。
“我们的家庭收入,至少有一半是来自种桑养蚕的。”潘必根说,他有一个孩子大学刚毕业,一个高中刚毕业。每年送孩子上学的费用,很大程度上都指望着蚕儿多吐银丝。这些年,种桑养蚕让他们山里人从艰难的日子走过来了。
一口不能吃成大胖子
包括岜更屯在内的龙塘村人,种桑养蚕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自己过上一个相对富足的生活。
“那时候,1斤玉米4毛钱,一亩地种出六七百斤玉米,能有什么收入?”潘必根的母亲回忆说,“那时候,日子难着呢!”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所说的“那时候”,是指18年前的1990年。也就是这个时候,种桑养蚕被岜更屯一个农户引进了山里来。这个致富新鲜门道,不但给这里的人一个新鲜感,更让他们看到了增收的好前景。
“种一亩桑叶的收入可以有2000元的收入,而一亩玉米地就算你得到1000斤玉米,那也只是几百块钱的收入。”
潘必根说,他们合计了一下,觉得种桑养蚕比种玉米还划算。
但划算归划算,岜更屯还是很谨慎,他们没有盲目一窝蜂而上,把玉米地全部改为桑园。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市场信息,不知道今年好收入,是否代表着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乐观的前景。作为世代与玉米打交道的农民,接触新的种植产业,他们愿意“摸石头过河”,而不巴望一口吃成大胖子。他们以为,一窝蜂而上的产业,成功的让人数钱到手软,失败的也将是一塌糊涂,让人两腿直发软。
直到1993年,岜更屯不少农户发展种桑养蚕后,潘必根才开始种上1亩多地的桑树。“好地不敢种,用比较差的地来种。”潘必根说,这是保险起见,如果有损失,也不会太大。
今天,他们摸过这条“河”来了,慢慢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这个以前用最差的地来种桑养蚕的农民,现在不但用家里9亩好地种上了桑树,还和人合伙承包了10地来种桑树。
“一年租金4000元,不算多。”他说,自从2004年岜更屯大规模种桑养蚕后,大家都看到了希望,有了信心,也就慢慢把这个产业做大了。
龙塘村一个小蚕共育基地的女老板蓝莉芬告诉记者,她这个基地一批育出三四百万条小蚕,平均每5天出一批,但这样的共育量基本上都是在龙塘销售。“养得多的,还是岜更屯。”
留多一条增收路
现在,岜更屯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养蚕。“哪里得价钱就往哪里卖。”潘必根说,生活好过多了,他们的经济收入稳中有增。
这位中年农民一家住的是两层钢筋混泥土楼房。他这样的住房在这个山区村庄并不少见,屯里一幢三层楼房建筑外墙贴满了白色的瓷砖。“早几年就建了。”村民告诉记者。
可尝到种桑养蚕甜头的岜更屯人,并没有把所有的收入“赖”在这个产业上,他们不想依靠单一的收入来源来实现致富的目标。潘必根一家在养蚕的同时,还养了10头猪。这也是他家的一大收入,特别是猪市行情很看好的今天。
“养蚕是要很多工作量的,你一家10亩的桑树量,还要养猪,忙得过来吗?”记者不解地问。
“如果养蚕收入减少,那我还有养猪的收入可以补上。”潘必根解释说,农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如果仅仅依靠一种产业让全家一年四季过上好日子,那是很危险的。
他说,种桑养蚕,万一市场波动,蚕茧价格上不去,或者桑树遭受冰冻等自然灾害,那对农民家庭收入都是极大的影响。如果还有别的收入渠道,这条路少了,那条路还有保障,就算一家子的生活受到影响,但也不至于太大。
潘必根在种桑养蚕的同时,一直在养猪。去年因疫病,损失了不少,但他今年还是继续发展生猪养殖。就是劳动力不够,采桑叶时就请临时工。请临时工一天包吃后还要付25元的工钱,但为了家庭多一条收入渠道,他们也愿意。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8年7月8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