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老壮鼓·大和谐

合灶老鼓。(陆波岸
摄)
这是一面老鼓,它不仅敲出了一方土地上百年的安泰丰足,更凝聚着一个不同民族不同姓氏聚居的小村庄的大和谐。
6月17日下午,记者在马山县白山镇造华村合灶屯见到了这面鼓。它横躺在村民韦绍奎家的一间卧室里,接触地面的部位被村民用木头垫好,不让鼓身鼓皮受潮。鼓长1.3米,直径0.84米。鼓壳为樟木原木,虽然历经上百年搬运敲打,依然坚硬完好。木纹纵横,古意沧桑。
“这面鼓传到现在,已有十几代人。”这里最老的村民都没有办法说出它的确切年龄。他们说,鼓的重量没有称过,平时要抬上车没有4个大汉根本动不了。
值得合灶屯人骄傲的,不仅仅是他们拥有这面马山县目前最古老的壮族会鼓用的牛皮鼓,还有这面鼓凝聚的和谐。
记者了解到,合灶屯现有104户人家452人,是个壮、瑶等民族聚居的村庄。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只有韦、蓝两个姓。新中国成立后,罗、黄、唐、潘等姓人家先后搬到这里居住。
57岁的壮族村民韦绍奎告诉记者,按照他们推算,屯里这面老鼓应该诞生在清朝。但直到今天,屯里所有的人从来不去问这面鼓最初的主人姓什么,是谁的祖先,也不追问这份遗产应该由谁来继承。他们都说,这面鼓是屯里的公共财产,一起传承,一起保护。
按照当地习俗,每年农历腊月廿三到来年正月十六,屯里每天都要擂着这面老鼓欢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都把这面被他们视为珍宝的老鼓抬出来,不分民族、不分姓氏、不分长幼,大家敲起锣、打起钹、擂起鼓,一同欢庆好年成,一同祈祷新丰收。
“庆祝完后,谁家里宽,鼓就放谁家,大家都没有意见。但一旦把它放到了你家,你就有义务保管好它。”韦绍奎说,鼓皮坏了,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出钱买新牛皮来修好。屯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筹钱的问题闹矛盾,导致老鼓无法换新皮的事情。
凝聚在这面老鼓上的和睦与和谐,辐射到这个屯的建设中。合灶屯有一个始建于1858年的码头,经过150年的风雨侵蚀,台阶坍塌,无法继续沿用。村民自发捐资投劳,把码头修建一新。去年,他们自筹了14万元,加上有关方面拨款,修建硬化了一条3998米的水渠,让清清的流水灌溉农田,滋润自己的日子。他们建起的图书室,已成为大家农闲时的好去处。
“合灶屯精神文明建设是马山的一枝花。”这个县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透视财产纠葛、利益冲突、兄弟相争并不鲜见的人类历史长河,合灶屯村民能如此对待一面可以称得上是宝贝的“传家宝”,并将这种和睦和谐融入自己家园的建设中,着实难能可贵。
更可贵的是,这种和谐的种子在年青一代的心田已经生根发芽。“我们屯里的年轻人,保护这面鼓的积极性不比我们老年人差。”韦绍奎抚摸着鼓皮说,“每次鼓皮需要更换,都是年轻人牵头筹钱买牛皮。”
“我们年轻人从小就打这面鼓,感情深着呢。”20岁出头的蓝新勇那一脸的认真,写满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里一个多民族聚居小村庄年青一代发扬优良传统、承传文明和谐的诺言。
本报记者
陆波岸
本文2008年6月23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