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惊涛拍岸gx
惊涛拍岸gx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733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会鼓何以“枯木逢春”?

(2008-06-23 08:22:06)
标签:

壮族

年会

奥运火炬

民族文化

马山

文化

分类: 文化观察

 

千年会鼓何以“枯木逢春”?

 

千年会鼓何以“枯木逢春”?

 

千年会鼓何以“枯木逢春”?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2004年这段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马山壮族会鼓几乎销声匿迹。之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她又迅速从乡村草台走上国际大舞台,成为广西一朵日益绚丽的民间民族文化艺术奇葩。


    千年会鼓何以“枯木逢春”?

 

    2004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马山分歌台筹备时,当地政府积极挖掘和打造当地民族文化品牌,组织壮族会鼓表演。令组织者为难的是,整个马山县能够上阵的鼓寥寥无几,会擂鼓的都是年逾古稀老人。最后,全县上下临阵磨枪,勉强组成一个不足30面鼓的会鼓表演。

 

    这次组织,当地政府看到了壮族会鼓的现状,及时采取政策拉动、资金推动、人才促动、演出驱动等措施,全力打造特色民间文化品牌,极力恢复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壮族会鼓的“元气”。

 

    短短两年后的2006年10月28日,2006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开幕式上,由36面鼓108名鼓手参加的马山壮族会鼓原生态表演,以其强大阵容和独特民族风情震撼全场,倾倒上千中外游客。2007年12月21日,中国黑山羊之乡—广西南宁·马山首届文化旅游美食节开幕式上,“千人会鼓”以其精彩的鼓点和磅礴的气势,博得全场阵阵喝彩。今年6月7日,由100面鼓、300人组成的迎奥运火炬马山壮族会鼓表演,成为当天奥运火炬南宁传递活动惟一的文娱类节目,更是令世人瞩目。

 

    “政府的重视和包装,是这个历经千年的民族瑰宝得以发展壮大的推动力。”马山县文化局原局长零锡耿说,几年来,由当地政府组织的大小活动给了马山壮族会鼓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这对民间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壮大是一个莫大的激励。

 

    会鼓本身的创新和不断追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天,马山的会鼓表演已经不是古时候那单调的“咚、咚”声。经过会鼓传承者的艺术加工,谱了会鼓曲,表演除了主角鼓,还有锣、钹等充当配角,整个演出鼓声有力洪亮,节奏整齐,点数变化多彩,既震撼人心又悦耳动听。

 

    会鼓传承者还把会鼓表演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经过包装宣传,在广西各地有偿演出。这样既可以解决很多民间艺术特别是那些处在失传边缘的艺术依靠政府单一的“输血”性投入才能生存的问题,又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拓展生存空间。这是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壮大值得借鉴的好经验。

 

本报记者 陆波岸
 

本文2008年6月23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