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让有限变无限
——西乡塘区金陵镇陆平村养鸡产业突破收入单一之围


增收空间相对有限时,如何拓展无限的收入空间?
西乡塘区金陵镇陆平村农民的“养鸡产业”初衷和成果回答了这个问题。2000年以前,这个村农业生产以单一的甘蔗、香蕉种植为主,收入有限。2000年,“公司+基地+农户”养鸡模式走进陆平村,农民增收领域逐步拓展,农民收入单一之围被突破。现在,养鸡成了这里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去年,我单单养鸡就得到了5万元的收入。”陆平村流江坡村民陆祖流说。
这个产业始终贯穿着陆平村农民一种可贵的精神:“敢”!
敢让蔗地变鸡舍
6月6日上午,陆平村流江坡农民李月桂站在鸡舍看护房前,抬头看了看天空,确认天气不错后,一一打开鸡舍的门,让她家养殖的鸡出到鸡舍外面空地上觅食。
群鸡蜂拥而出,鸡舍前那片1亩多绿树成荫的空地上,转眼间成了一幅活动着的群鸡追逐图,母鸡柔顺的鸡毛,公鸡鲜红的鸡冠,穿梭活跃。它们的主人李月桂“人立鸡群”,只剩下立足的地方。
“一共有多少只鸡?”记者和她搭起腔来。
“没有具体数过。”李月桂一边摘着树叶喂鸡一边说,估计是6000只,每一批鸡都是这个数。
她脚下这片土地一共3亩,上面现在建起了一排鸡舍、一片放养鸡的空地和一间守鸡舍人的住房,俨然一个小型养鸡场。
她告诉记者,这片地以前是她家的甘蔗地,一年能收大约15吨甘蔗,有4000元的经济收入。2005年,她家看到别人养鸡赚了钱,也开始打起小算盘,计划用这片地来建鸡舍,发展养鸡。
这计划一出,她家就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这片地继续种甘蔗的话,一年4000多元的收入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建鸡舍,发展养鸡,参照别人的经验和收获,确实要比种甘蔗收入高。但养鸡风险大、投入大,万一赔进去那可就亏大了。
一家人经过一阵子盘算,最后还是决定养鸡。“当时也有点怕。”李月桂的爱人陆以逢说,但是决心比担心多,别人都敢投资,我们为什么不敢呢?
那一年,他们一家投入了6万元在这片甘蔗地上建起鸡舍,发展了养鸡产业。现在,这片甘蔗地上的鸡舍给他们带来的好效益,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当时的“敢”是对的。
李月桂说,以前种甘蔗和香蕉,年收入也就是1万元多。养鸡以后,家庭收入就直线上升。去年,单单养鸡的收入就有3万元。
敢拓出路要增收
陆平村农民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仅仅依靠有限的土地进行传统种植,也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
“地就是那么多,还需要想别的办法来增加收入才行。”陆祖流说,这是陆平村农民发展养鸡的初衷,也就是这些有限的条件,迫使他们敢于去想更多的增收办法。
位于右江河畔的陆平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1亩。该村农民家庭的收入历来依靠土地里的甘蔗、香蕉生产,收入渠道单一。陆祖流一家,连开荒一起,共有20亩耕地,一年下来,算来算去也没有几个钱,水稻只能满足一家的口粮。
为了增加收入,陆祖流常常外出打工。“皮鞋厂也开过,可做不到一个月就关门了。”他苦笑着回忆。
2004年,他贷款3万元,自筹5万元,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建起了16间共400多平方米的鸡舍和简易工棚,养起了5000只鸡,成为流江坡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也是流江坡第一个规模养鸡大户。
现在,陆祖流还是流江坡的养鸡大户,鸡舍扩大到了1200平方米,每一批出栏的肉鸡不下1.5万只,每年仅养鸡收入就超过5万元。
陆祖流和李月桂养鸡户的“敢”,代表着陆平村大部分养鸡农户不断进取的精神。自从2000年第一批“公司+基地+农户”养鸡模式进入陆平村那平坡之后,这里的农民就不断用这种精神去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
陆平村委党支部书记陆孔飞告诉记者,陆平村目前规模养鸡户有86户。流江坡规模养鸡户最多,这个坡有村民42户,规模养鸡户就有22户。这个当年的贫穷坡,现在已经变成了金陵镇屈指可数的富裕坡。
敢向更好要效益
流江坡“公司+基地+农户”养鸡模式,农民养一只鸡一般可以拿到1.2元到1.5元的利润;养得好的话,利润可以达到2元。
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这里的农民一直在追求通过技术把鸡养得更好,把成本降低得更低。
陆祖流说,养鸡是个技术活。他们现在这种养鸡模式,公司虽然提供技术支持,但那都是大框架、共性的东西。更多还是依靠自己在日常养殖中观察摸索、积累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技术,比如消毒、防疫、科学喂养等。
一个也许不是每个养鸡户都注意到的问题,这里农民做到了——“不是喂的饲料越多,鸡就长得越快。”陆祖流说,就像人一样,不是每餐都吃饱到撑的程度,人体获得的营养就多,对身体就越有好处。相反,吃得过饱,有时还会引起消化不良等毛病,对长身体带来反作用。
他说,喂鸡要讲究技巧。比如喂4两饲料和喂3.5两饲料可以得到鸡同样的生长效果,那就不要喂4两——这既节省饲料,降低成本,又可以获得更好的饲养效果。
陆祖流的经验是,养鸡不能偷懒,要多观察鸡在不同的生长期得到的最佳的生长效果,以及每天所需要的饲料量,以便掌握更好的喂养技巧。如果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饲料“哗啦”一片往鸡栏里倒,然后让鸡在一天时间里自由吃,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既提升了成本,又不能把鸡养好。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8年6月13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