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千株金银花 手中不愁没钱花
——金银花成为弄洛村民家庭经济收入支柱





神奇!
5月30日上午,深入了解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寨村弄洛屯及其附近所种植的金银花后,“神奇”这两个字占满了记者所有的思维空间。
60岁的壮族农民韦天桌说,他们现在种植的这个金银花品种,是当地山上自然生长、历尽风雪严寒后存活下来的。这山里外地引来的优质金银花品种都无法存活,它却不用施肥不用太多的人工管理而年年灿烂,岁岁芬芳,给这方水土上繁衍生息的各族人民增强了“靠山吃山”的信心,让马山县成为我国金银花主要产地之一。
身居大山
历尽严寒独俊秀
四面石山挺拔的弄洛屯,石山一片苍翠,就连农民的耕地里和房前屋后几乎所有冒出地面的石头,也都罩着一层层茂密的绿叶。
“我们地里所有的石头都覆盖着金银花,山脚下形成了金银花长廊。”村民蒙秀吉强调,“屯里不会有一块石头是空的。”
在弄洛屯,金银花自然生长在石山上的石缝乱草之中,自古民间广采为药,量少价高。上世纪60年代,弄洛屯人发现这种花名贵,便开始移种山下田间地头,直到1980年以后才广泛种植。后来,这里曾遭受一场大雪。雪灾过后,当地农民惊奇地发现,他们当地种植的两个金银花品种中,有一种几乎全军覆没,另一个种却在雪后不久又吐绿发芽,当年还给他们带来了好收成。
他们认定,这是一个能抗击严寒的最优良金银花品种,并广为种植。直到今天,历尽20多年的风霜雪雨、新陈代谢,它依然成为这方土地上唯一的金银花品种和农民增收的至爱。
“今年那么严重的寒冷天气,不少树木都冻死了,但我们的金银花没受到什么大的影响。”蒙秀吉像夸自己能干的孙子一样,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贵而不娇
永葆本色不沾“荤”
弄洛屯现有22户农民,平均每户金银花种植面积超过20亩。金银花已成为当地一大产业和农民家庭收入的一大支柱。今年,韦天桌单单金银花收入就超过2万元。
“这里不少农民小孩上学都指望着金银花呢!”古寨瑶族乡副乡长谭宝斌说,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金银花的收获季节,农民朋友忙碌20天就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有的甚至占整个家庭收入的大部分。
“家有千株金银花,手中不愁没钱花。”当地人说。
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给当地群众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的原生态植物,贵而不娇,不沾“荤腥”,甚至不需要人们太多的照顾。古寨村党支部书记陆荣艳介绍说,当地种植的金银花不用也不能施用化肥,否则叶子马上卷起来,严重的话还会死掉——农民朋友对金银花的护理只是培土,在根部埋一些杂草树叶。所以,当地产的金银花是纯正的无公害绿色产品。
这里的金银花的另一奇特之处是,不需要太多大面积肥沃的土地,只要根部有泥土、枝叶匍匐在一片石头上就可以生长开花。这一特性使它成为“九分石头一分土,碗一块,瓢一块,一个草帽盖三块”的石山地区最受欢迎的经济作物。
“它一定要爬在石头上生长,才能得到更好的花质和产量。”陆荣艳说,弄洛屯农民的耕地里,所有突出地面的大石头,都是茂盛的金银花生长的乐园。
上苍恩赐
这方水土此花尊
不过,弄洛屯并是所有金银花的生长乐园。当地政府部门曾经从山东引进一年能开两次花的金银花品种到弄洛屯试种,终因水土不服,没有得到收获。
这里农民的结论是,这方水土只能适合这里土生土长的金银花品种,这是上苍给大石山区的恩赐。至于他们的这个品种是否适应外地种植,他们也不知道。当地有关部门搞金银花育苗,母本都是弄洛屯一带的金银花品种。
目前,弄洛屯依靠金银花已经成为马山县典型的“一村一品”村屯。金银花收获季节虽然过去了一个多月,但这里的农民朋友捧着家里储存着的干花时,依然陶醉在他们山间地头种植的这种奇特的经济作物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之中。
因为金银花,山里农民家庭请上了劳务工人。每到金银花收获季节,他们都要请临时工摘鲜花。这些工人不仅来自附近村屯,还有来自古寨街上赋闲在家的城镇居民。
因为金银花,山里农民成了市场经济的焦点。每年还没到金银花收获时节,外地客商就频繁踏着山路而来,探寻生意。古寨街上由广东等地客商开设的多个金银花收购点,都是奔着这里的金银花而来。
因为金银花,大石山区获得名扬大都市的机会。金银花和黑山羊、旱藕粉齐名“马山三宝”,是马山给世人递出的一张靓丽名片。
一朵原本很不起眼的野花,在从山上到山下20多年的成长中,成就一个品牌,撑起一方经济,这本身就令人称奇。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8年6月6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