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口老铸钟  几代深情人

(2007-12-27 18:04:52)
标签:

文化

分类: 社会纵横
 

一口老铸钟  几代深情人

 

老钟1 拷贝.jpg

 

老钟2 拷贝.jpg

 

深情系老钟。

 

  那不仅仅是一口锈迹班驳的老铸钟,更是一段无法割舍的情愫。


  12月14日下午,记者在西乡塘区万力社区采访看到,一口守侯几十年风雨,记录半世纪沧桑的老铸钟,虽然已经“退役”20多年,但它铸进的岁月没有退色,它牵扯的深情没有消减,它凝固的精神依然宝贵。这里的居民把它重新搬出来,焊着一个架子放在该社区的休闲广场上,让它继续见证着历史,激励下一代。


  “这口钟要永远保留下来,给后代看,教育他们,发奋图强,不要虚度时光。”现年83岁的居民陆清其一字一顿深情地说。

 

见证风雨  记录沧桑

 

  双手抚摸老铸钟,几多岁月叹峥嵘。


  得知记者来访,71岁的戚文武整了整衣冠,满脸堆笑来到居委会办公室。他那脸银白的须发告诉记者,这也是一位历尽风雨沧桑的老人。


  刚刚坐稳,这位老人就拉家常一样和记者讲起社区休闲广场上的那口老铸钟和一家南宁最早的机制砖瓦厂的故事,就像说起自己身边的老大哥一样,他的讲述不但回忆清楚,而且富有深情。


  1951年,那个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份,全国各地都在大搞建设。当年5月,广西省工业厅投资101.3万元在南宁市西郊上尧乡(今万力社区一带)建设一座机制砖瓦厂。1952年4月建成投产,该厂有36门德国式轮窑1座,红砖机房1座,晒坯场1个(可晒240万块砖坯),安装人力制砖机2台,手摇压瓦机4台。从上海、山东、湖北等地和广西调入一批技术工人。1952年,南宁砖瓦厂轮窑和土窑共生产红砖622万块、红瓦 100万块,产值 32.3万元,利润 13.6万元,纳税 3 .72万元,拥有职工 257人,成为南宁市最大的机制砖瓦厂和利税大户。


  1958年,从广西陆川县来到南宁进入这家砖瓦厂工作的戚文武说,那时候整个砖瓦厂的范围相当大,产量也多。砖瓦厂生产工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晒砖坯,这一工序必须在没雨的环境露天晾晒。如果遭遇下雨,必须及时用提前准备好的茅草盖将成排的砖坯盖好,否则一场风吹雨打后,晾晒准备入窑烧制的砖坯将烂成泥土,全厂工人的血汗将化为乌有。为此,厂里建起了一坐三层楼高的钟楼,上面挂上这口铸钟,每天派出3个人不分昼夜轮流专门职守,只要天气一有变化,风雨欲来,马上敲钟,号令大家全员出动,迅速搬起茅草盖盖住正在露天晾晒的砖坯。


  这口钟从哪里来,它有多少年的历史,是谁提议建钟楼敲钟职守风雨,包括戚文武在内的几个当年老员工都说不清楚。戚文武说,他1958年到砖瓦厂工作的时候已经有了这个钟楼,这口老钟已经在厂里职守着风雨了,成为全厂除了上班铃声之外的另一个命令。那时候,人们干劲非常足,砖瓦厂流行的口号是“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没雨拼命干”,工人成天在生产一线拼命干活,没一个想着偷懒。只要一听到急切的钟声响起,大家不管手上在干什么,不管是在生产一线还是在家吃饭休息,就是半夜三更,睡在暖烘烘的被窝里,都要一窝蜂似的往晒砖坯场奔跑,有时候连家属小孩都一起上阵,在风雨中奋力盖砖坯,场面非常壮观,现在回想起来,都感到感动。


  他说,那时候天气预报设施很落后,守侯风雨的是人,是凭借人的经验判断的,有时候看着天气好像是准备下雨了,可敲了钟等大家盖好砖坯后,却没有了雨,大家又得忙活一阵掀开茅草盖,继续晾晒砖坯。可大家谁都没有过怨言,他们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财产一样爱护珍惜着这些属于国家的财产,悉心呵护,就是大年初一听到钟声,也没人偷懒。


  戚文武介绍说,南宁砖瓦厂当时规模非同一般,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宁市在那个年代建设的房子,大部分的砖瓦都是这里生产的。工人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1600人,每天烧出来的成品砖最多的时候达到30万块。作为从那段特别的岁月里趟过来的老工人,每每想起砖瓦厂的过去以及辉煌,他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口几十年如一日职守着整个砖瓦厂风雨变幻的铸钟,就像想起自己多年的老战友一样,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难以忘怀。

 

深情牵动  难以割舍

 

    沧桑过往成追忆,惟望后者继良风。


  历史前进的汹涌浪潮没有永远的颠峰时刻。从1951年投资兴建到1985年在这块土地上筹建南宁啤酒总厂,南宁砖瓦厂先后历经了南宁市北岸砖瓦厂、南宁耐火材料厂等历史性的变迁。然而,这口老铸钟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依然职守着这片土地上的风云雨雪,为南宁市北岸砖瓦厂看雨,为南宁耐火材料厂望风,直到南宁啤酒总厂建成投产,走过30多个无私奉献的春夏秋冬之后,它才光荣退役,走进南宁砖瓦厂的史册,走进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永恒。


  1970年来到南宁砖瓦厂工作、现为万力社区副主任的邓天祥告诉记者,南宁啤酒总厂建设之后,由于生产性质不一样,已经不需要观望云天变幻,职守风雨确保顺利生产,钟楼因此被拆除,这口老铸钟也被抬下来,收藏在一间仓库里。由于它在过去作过很大的贡献,陪伴着一代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大家对它有怀着深厚的感情,谁也不敢轻易将它卖掉。2003年,大家决定把这口3个大汉抬走都费力的老钟重新搬出来,安置在社区休闲广场上,作为万力社区的一种精神,让老一辈回味那段峥嵘岁月,让下一代由此获得激励,发奋图强,不辜负前辈的期望,更不辜负万力社区这股从那个年代锻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托。


  据了解,万力社区是由南宁万力啤酒饮料总公司北区生活一区、二区、三区组成,占地17.12万平方米,社区人口4100多人。这里绝大部分居民都是原南宁砖瓦厂职工和他们的家属以及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后代。这些老职工当年为了砖瓦厂的生产,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单单来自山东省的就有几百人之多。他们到这里后,把根留住,成家立业,有的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人。老一辈不但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青春年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后代也已成为新时期首府南宁市经济和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员。


  记者在这里采访看到,万力社区最近焊了一个铁架,把安置在万力社区休闲广场上的这口老铸钟保护起来,接近地面的部分还特意用木头掂好。看见记者端详着他们这件“传家宝”,社区男女老少都围上来,纷纷把他们知道的与这口老钟有关的人和事告诉记者。上了年纪的老居民,更是神情激动,心中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深情。


  “看到这口老钟,就好像回到我们那个拼命苦干的年代。那时候,为了建设生产,我们从天南地北来到这里,流血流汗奋斗在一起。这些经历,是现在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出来的。只有我们经历过的人,才那么怀念,才那么珍惜。”越说越动情的戚文武,将这口老钟视为他们老一代人的精神寄托,也把它看作下一代人发奋图强的精神支柱。


  这里的年轻一代对这口老钟也有着自己一份特别的感情。老职工后代陆桂兰说,他们这一代人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但作为后代,他们从这口老钟读出了一种精神。“钟声一响就出门,这个前辈当年的干劲,也在激励着我们。”


    邓天祥说,这口见证了几十年风雨沧桑的老钟,将被作为一本传统教育的教材,时代保存下去。

 

本报记者陆波岸  文/图


  本文2007年12月18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