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退休老教师 桑园写华章

(2007-08-20 16:08:33)
标签:

社会/纪实

分类: 社会纵横
 

退休老教师 桑园写华章


退休老教师 <wbr>桑园写华章

 

退休老教师 <wbr>桑园写华章

 

  马山县金钗镇龙塘村虾茶屯退休教师唐奇恬,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执教40载。退休后,他退而不休,从零开始学习种桑养蚕,奋战7年,其所在的虾茶屯种桑养蚕达到了110亩,其中他家就种了70亩,用余热书写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华章。

 

68岁的“小学生”

 

  唐奇恬今年68岁,原是马山金钗镇龙塘村巴更小学教师,于2000年7月退休还乡。退休后,唐老师看看书、种种田、带带孙外,就没有别的什么事了,想起在学校教学时,生活那么有节奏,那么有规律,那么充实,顿时觉得退休生活没多大意思,心里感到有点失衡。


  一天,唐老师和家人在谈及忻城县亲戚搞种桑养蚕能致富的消息时,他决心到忻城县亲戚家拜访、取经。说走就走,2001年,唐老师带上简单行赶往忻城县亲戚家学习种桑养蚕。


  久别重逢,见到兄弟远道而来,忻城县亲戚感到格外亲切;当得知兄弟是专门登门拜访取经时,亲戚毫无保留地将所有的种养技术和经验一一传授给唐老师。唐老师像个好学的小学生,不仅认真听,还认真做笔记。遇到听不明白的,还缠着亲戚到实地学习……


  苦学苦练10多日后,唐老师掌握了丰富的种养技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打道回府干起了种桑养蚕的活路来。


  种桑养蚕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要将学到的技术付之行动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到忻城学到的是一套,书本讲的又是另外一套,真正实践起来各种问题又接踵而至。


  唐老师在种桑养蚕上几经波折,成功与失败共生,经验和教训并存。有一年,为了节约一点钱,消毒用的农药没有买,喷洒的农药也不备足,加上消毒用的石灰没有洒下垫底,一夜之间致使蚕虫病毒暴发蔓延,损失惨重。吃大亏后,唐奇恬老师就下定决心:一定学到过硬的养蚕技术!

 

  每年除参加乡镇的技术培训一至二期外,唐奇恬还外出南宁等地考察学习,勤学苦练养蚕科学管理“四字”经,即“看,摸、吹,闻”,并很快掌握了这一管理门道。


  天道酬勤。2002至2007年6年间,唐老师种桑养蚕的总共收入约48万元。2005年那年,由于蚕业收购价格飘升至每市斤12-15元,唐老师一年的总收入达到了15万元。于是,为了做强做大蚕业,唐老师把自家住的破旧泥房,推倒重建四栋四层钢混结构的新楼房,房内分设蚕房场、饲料室、蚕种场、保建室。至此,唐老师的桑蚕业实现了蚕、人分居。

 

桑园写华章

 

  在农村,种桑养蚕是一条得天独厚的致富门路。唐老师种桑养蚕多年,技术超群且又积累了丰富的种养技术,致富门路越走越宽广,越发干劲倍增、信心更足、决心更大。这些年唐老师家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新房子盖起来了,电视机、电冰箱、音响设备等等一应俱全,各种家具摆设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


  自己富了,唐老师想的是:如何将种桑养蚕延伸至村外,乃至整个乡镇。


  唐老师先是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到各村、屯、户,使大家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种桑养蚕的这门科学技术,调动大家的种养积极性。其次,采取课堂传授及实地手把手教等方法,竭尽全力让养蚕的科学管理技术入脑入心,每个种养户都要筑起“小病不治大病就要大发”的防线,因为防病治病是种养成不成功的关键。


  此外,唐老师想方设法帮种养困难户解决种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本屯有不少的农户在种桑养蚕上遇到在肥料、蚕种、资金上的不足,能资助的唐老师都量力而出,尽力而为。3年来,他先后为30多户种桑养蚕困难户解决资金共3万多元。因此,这些种养户很快发展起来,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户。邻近的板下屯蒙哥中,古峦屯蒙华新、蒙华克、蒙锦相,虾茶屯蓝英胜、蒙承坤等10多户人家,在唐老师的带动和影响下,他们大力种桑养蚕,不仅摆脱了贫困的帽子,还相继建造了钢混结构楼房,真正地尝到了种桑养蚕能致富的甜头。


  为合理解决地少劳力多的人力安排问题,解决他们有力无用武之地难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唐老师将那些劳动力多的户按季节互相帮工的形式安排到种桑养蚕大户那里打工,每人每个月付给300-400元不等报酬;种桑养蚕的地部分是从农民那里租用的,租用者每年付给出租户每亩200斤玉米,这真是两全其美的事,原先有的农户小孩因交不起各种学杂费而辍学,现在或种桑养蚕或到养蚕大户那里打工或靠出租土地等均有了收入,小孩上学的费用不再发愁了。


  由于种桑养蚕前景看好,“种得上、养得起、出手快、卖得钱、口袋涨”,有些长年在外打工的年轻小伙子也看好这个门路,决心回乡和群众一道搞种养。


  唐奇恬老师的媳妇是湖南人,他们在广东打工听到家公种桑养蚕富了起来,心情相当激动,和爱人商量打马回朝,狠下决心搞种养,这两三年两个年轻人共收入将近20万元。目前,全村已有120多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搞种养这门活路,回乡后种养的收入不仅不低于在外年打工收入的总和,又能解决100多个留守学生的后顾之忧,唐奇恬老师因此乐得合不拢嘴。


  在唐老师的带领下,龙塘村群众在有限的沃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努力耕耘,尽显种桑养蚕才华,为新农村小康生活、振兴农村经济增添光彩。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张喜门 黄丽君

 

  本文2007年8月20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