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苦尽甘来话古莲

(2007-08-16 10:33:52)
标签:

社会/纪实

分类: 八桂播报
 

苦尽甘来话古莲
——宾阳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显成效

 

苦尽甘来话古莲

 

古莲的春橙结果了。(陆波岸 摄)

 

苦尽甘来话古莲


劈开这山口,古莲有通途。(陆波岸 摄)

 

  古莲不再苦:2001年,这个村委农民人均纯收入814元,贫困人口占人口总数的33%;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800元,贫困人口100%脱贫。


  宾阳县邹圩镇古莲村委的变迁,折射出了宾阳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2006年,该县9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149元,贫困村农户迎来了脱贫致富一片艳阳天。


  就在几年前,这些贫困村还是走路依靠羊肠道,吃水贵如油,增收无门路,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自治区级贫困村。

 

忆苦

 

  解放初,祖祖辈辈沿用的苦莲村委名称就已改为现在的古莲村委。但村民认为,直到最近几年,古莲村委才真正意义上摆脱“苦”字,由苦莲村委变为古莲村委。


  8月9日下午,记者在这里采访了解到,古莲村委距宾阳县城25公里,翻过村后一道山梁就是来宾市。村委下辖9个自然村421户2850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9%。村后那道山梁就像半边碗一样,包围着这个村委。村前是一条名叫清水河的河流。很巧的是,那“半边碗”的两边正好延伸到河的岸边,一条狭小的通道都不留。这一前拦后堵的地势,让这里世代出路艰难,摆脱贫困的脚步如大山一样沉重,通向致富的路途像河水一样漫长。


  踏上古莲村委那个留下村民太多太多岁月印记的码头,系船的铁索绣迹班驳。古莲村委党支部书记廖乃光告诉记者,古莲村委这片土地解放前是一片荒山野岭,生活十分艰难。那时的村名就叫苦莲村,直到解放后才改为古莲村。


  村名改了,但这里生产生活的条件依然艰苦。因为受村前清水河的阻拦,村民要出行只能依靠河上那条唯一的渡船。而这些船过去都是木船,用竹竿撑着,每次只能过七八个人,根本无法运送更多更重的农产品。运输大批量生活生产用品,只能绕道村后那座大山,途径来宾市管辖地转了大半个圆圈才能到达村对面的邹圩街。这一绕,村民要整整多走16公里路,而这里到邹圩街的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


  “那里是别人地界的路,人家不让我们走,怕拉东西时把他们的路压坏了。”廖乃光说,多走这么多路运费还不算,为了把他们种植的甘蔗运输出去,古莲村委每年要给那条“别人的路”支付几千元钱的道路维修费。“有时候就是给钱他们也不让过,要费很多心机才沟通得了。”


  交通阻隔,“种出来的甘蔗拉不出去,堆久了就发霉,糖厂又不要。”因此,虽然拥有大面积土地的古莲,依然有不少荒山野岭,很多农作物无法种植,只能依靠玉米、木薯维持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生活,发展农业生产步履艰难。


  饮水困难也是这里村民的一块心病。家靠近清水河的直接到河里挑水喝,离河远的人家就挑村里的塘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每天天还没亮就去挑水,晚上收工回来再累还是要去挑水。挑回来往水缸里一倒就直接引用,很不卫生,但也没办法,条件就是这样。”廖乃光说,他家就一直挑塘水喝,就是再浑浊也得喝,因为没有别的选择了。真是“睁着明眼喝塘水”。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贫困就像村前那条河水一样,世代缠绕着这个村委会。直到2001年,这里33%的村民还属于贫困人口,68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据介绍,和古莲村委一样,宾阳县9个被列为首批整村推进扶贫的贫困村,分布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水库淹没区。这些村基础设施差,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电视电话不通,信息不灵,农业产业发展缓慢,经济增长后劲薄弱,村民生活水平低下。

 

说甜

 

  这个夏日的下午,记者来到古莲一片680亩的春橙反季节种植基地时,眼前一片绿意昂然。生机勃勃的还有村里那大面积连片种植的甘蔗林,那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不管是看农业生产基地,还是看码头访村民,记者所到之处几乎都能以车代步。古莲人说,自己今天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全改变了,他们的日子慢慢甜蜜了。


  从2002年开始,这个以苦著称的行政村,确实变了。当年4月,古莲被定为自治区贫困村之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扶贫力度。特别是2005年古莲被列为宾阳县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后,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这里的变化一天一个样。


  扶贫工作首先沿着清水河,破开“搁”在河岸边上那个“半边碗”的一角,开山凿石修建一条4.2公里的柏油路通到村委会,开通了古莲历史上第一条属于自己的公路。此后,又修建了8条17.6公里的自然村屯路,使整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村村通公路,公路几乎延伸到村民的田间地头,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


  廖乃光告诉记者,路没通之前,他们要走属于来宾市挂榜村委的路。现在路通了,挂榜村委的人要到宾阳赶圩反过来要走古莲村委这条路了。“因为我们的路好,去宾阳县城又近。”


  此外,扶贫工作还从邹圩镇把自来水拉到每一户人家的水缸里,村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五保户享受免收水费待遇,也用上了自来水。修建沼气池153座,入户率达42.6%。


  公路通,财路宽。廖乃光介绍说,路通之前,整个行政村种植甘蔗总面积只有500亩,很多地都被丢荒无法种植农作物。路通之后,农民大力发展甘蔗种植,面积增加到现在的6000亩。“很多荒地都被开荒来种甘蔗了。”单单甘蔗这一项,村民就可增收2000元。有些种植大户承包别人的土地来种甘蔗,一年收入可达10万元。村民对连片种植的春橙前景也十分看好。


  古莲的村容村貌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里90%的农户住上砖混结构楼房,96%的农户有电视机,83%的农户有摩托车。“以前路不通,就是有钱要建好的房子都难,水泥运不进来。平时拉肥料,如果是下雨天,还要半个村的人去推半天才把车推进来。”廖乃光感慨不已。


  “现在,古莲的公路是邹圩镇行政村一级最好的,在宾阳县的行政村中也是排在前列的。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宾阳县达到中等水平,在邹圩镇属于上等。”宾阳县扶贫办主任韦汉龙说,这个行政村的扶贫投入资金已达278万元。


  变化的不仅仅是古莲。宾阳县在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整村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攻坚战,新修通了7条21.3公里的四级公路,87条248.5公里屯级公路,独立桥8座108延米,建设了人饮工程87处。促使整村推进贫困村实现四级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20户以上自然村100%通了电,100%通公路,100%饮用自来水,贫困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同时,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充分利用各贫困村的资源优势,认真实施扶贫产业开发项目,推动贫困村产业开发,大力培训贫困农户,建立贫困村实用技术人才小高地,促进农民增收,打开宾阳县贫困村脱贫致富新天地。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7年8月16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