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八桂播报 |
昔日远躲炮龙
县委书记的跑龙情结
宾阳炮龙威风凛凛。(陆波岸摄)
本报讯(记者 陆波岸)“我当初到宾阳上任,曾肩负一项特殊使命,就是把舞炮龙给禁了。我当时不敢去看,远远躲着它。今年春节,我亲自上街放起鞭炮来。明年,我将上街去舞龙,而且还要舞龙头!”
7月13日上午,宾阳县委书记施汉飞在宾阳县炮龙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如是说。当天,广西各界专家学者集聚宾阳,积极探索炮龙产业的路子,旨在保护和利用好炮龙文化这一品牌,进一步推动宾阳社会经济的发展。施汉飞一席话和他的炮龙情结,既反映了宾阳炮龙的魅力所在,又折射出人们对宾阳炮龙和炮龙文化认识的渐进过程,更彰显了宾阳炮龙文化产业的喜人前景。
据介绍,宾阳炮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发展史。它自产生之日起,就烙下了深刻的民族印记。在近千年的历史熏陶中走向成熟,具有独特品位的魅力和鲜明的文化特征。2007年春节,宾阳“百龙舞宾州”活动成功运作,吸引了近40万人参加,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宾阳炮龙节已由文化活动向“文化经济”过渡,迎来了产业化的春天。
由民间自发活动,到政府主导,再上升为文化产业,宾阳炮龙走过了一段不一般的历程。施汉飞说,他当初到宾阳上任,曾肩负一项特殊使命:把舞炮龙给禁了。“因为很多人认为,宾阳烟花爆竹爆炸出事,舞炮龙是一个导向。我当时不敢去看舞炮龙,远远躲着它,但很多朋友却争相前来观看。我一直在想,炮龙为何有那么大的魅力?”为了找到这个答案,他先是偷偷躲在小巷里看炮龙。今年春节,他亲自上街放起鞭炮为炮龙助威。“明年,我将上街去舞龙,而且还要舞龙头!”
施汉飞说,炮龙文化就是宾阳各民族精神集成的核心和外化形式,具备广泛的民族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共同碰撞形成的文化产物,同时具有独我的文化品格。它体现了宾阳人团结勇敢、勤劳智慧和标新立异的特质,因此宾阳人乐在其中,这份快乐,应让全世界参与和分享。
炮龙文化产业如何挖掘,迅速崛起?研讨会收到发展炮龙文化产业论文40余篇。论文作者提出:炮龙节应与其它民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拉长产业链,使之焕发出更大的经济潜能,产生更大的商机。
广西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寿思华说,文化是永恒的,是历史过程,是物质同精神的总和,发展宾阳炮龙文化产业,要从提高文化品位入手。
广西知名作家彭匈认为,发展炮龙文化产业,可以通过寻找炮龙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挖掘它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时,把目光拓宽到世界,“要让旅客喜欢来,过后不会忘记。”他说,“宾阳炮龙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彭匈建议,每年的“五一”、“十一”均可以组织相关的炮龙节活动,“有小高潮,也有大高潮”。
实际上,施汉飞等宾阳“父母官”已经舞起了宾阳跑龙文化产业的龙头。“宾阳的跑龙节、跑龙文化和跑龙文化产业是一个循序发展的文化经济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品牌逐渐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挖掘跑龙文化的内涵,探讨跑龙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福祉工程和德政工程。今天的这些建议,有的我们已经考虑并着手规划实施,有的正在调研,集思广益,争取做得更好。”施汉飞说。
据了解,宾阳县有关部门已就炮龙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长远规划,意欲推动“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在该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2007年7月17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