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桂播报 |
江南区:农民工流动夜校“动”出成效
给农民工上课。(尹庆南 摄)
编者按:随着南宁市“提升江南,重点向南”战略的实施,江南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商贸业、房地产业发展较快,众多企业纷纷落户,大批农民工聚集江南。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农民工在带来繁荣和人气的同时,也给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等方面带来压力和考验。
2003年11月,旨在全面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的南宁市第一家专门以农民工为教育培训对象的农民工流动夜校在江南区创办,通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这所坚持为企业服务、为农民工服务的特别学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近日,记者走进这所夜校,探索它的成功之路。
今年4月,家住西乡塘区金陵镇的农民工秦某在江南辖区南宁市某货运信息服务部做装卸搬运工,干了17天活,老板只付给15天的工钱。秦某连续3天上门追讨工钱无果后,向城区职工维权中心投诉,劳动监察人员迅速帮助他讨回了应得的工钱。
6月2日,记者在江南区采访时了解到,该城区农民工流动夜校通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动”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为自己维权申诉的案件逐年增加,他们签订劳动合同的数量从2004年的2078份逐年增加到2006年的2456份。
根据需要而“动 ”
背景:江南区辖区范围内的企业95%为非公企业,雇请有农民工并成立有工会组织的企业有250多家,农民工有3万多人,其中70%以上仅为初中文化程度。农民工流动夜校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学校跟着企业走”以满足企业需要和“教学跟着职工走”以满足职工需求为前提的培训定向,在“动”中为了给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培训平台。
“学校跟着企业走,教学跟着职工走。”这一动态培训模式,主要根据企业用工动态需求和农民工就业动态需求,通过使用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文明素质培训等形式达到预期效果。
江南区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这一培训模式是根据企事业的需要,走与企业联动的路子,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提出培训要求,把企业的要求纳入农民工流动夜校培训的计划范畴,开展包括安全生产、岗位规范、养殖、家政、月嫂等在内的员工业务培训。辖区内南宁维威制药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先后开展《农民工安全生产常识》、《企业职工岗位技术规范》等业务培训。
“农民工进城务工,最缺乏也最需要的是法律知识和维权知识。农民工流动夜校根据这些情况,设置了《农民工安全生产常识》、《农民工学习<工会法>》《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常识课程,教会农民工基本的维权知识,深受农民工的欢迎。”这位负责人继续说。
“动”出了效果。一名来自都安的打工妹在一家企业打工3个月,老板只给她吃住,不给工钱。2006年9月,她运用在农民工流动夜校学到的维权知识,向城区职工维权中心投诉,通过城区劳动监察部门的努力,很快为她讨回了应得的工资。辖区内的大竹棚酒家也对员工进行了接待礼仪、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经过培训,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大为增强,安全事故从2004年的16起逐年下降到2005年的10起、2006年的8起。
此外,城区农民工流动夜校还结合“城乡清洁工程”、“迎三会一节”
文明市民培训活动,在农民工流动夜校先后设置了《“八荣八耻”讲座》、《迎接“三会一节”》、《农民工文明礼仪培训知识》、《企业文化建设》、《保健知识》、《治理“五乱”》等课程。通过较系统地参加文明市民素质培训,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打扫自己的住处和工作场所做起,给自己和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在灵活中体现“动”
背景:江南区在实践中体会到,农民工流动夜校要避免流于形式,持之以恒,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灵活安排,因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灵活着体现“动”,让“动”给夜校以活力和生命力,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今年5月24日晚,滂沱的大雨让位于江南区沙井街道的新有机械公司的30多名农民工焦急万分,他们都以为原定当晚在该公司举行的安全生产培训,教师因大雨可能不会来了。然而,当既定上课时间来到时,夜校教师还是冒雨按时出现在了授课点,让他们十分感动。
“四年来,城区农民工流动夜校坚持平均每月安排一次讲课,风雨不改。”江南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一般的学校有“走读”的学生,有全日制的教学方式,该城区则从农民工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企业视员工工作时间为生命的现状出发,采取流动与业余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摈弃了一般的夜校相对固定教学点的做法,采取以“走教”、“夜班制”的教学方式,对居住地相对集中,工作时间相对集中的,采取集中办班的方式;对无法停工的企业和居住分散的农民工,采取检修停产,轮休时上课等方式。“走教”即送课上门,把课送到企业和工棚,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知识。“夜班制”即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上课,而且考虑到农民工白天工作消耗体力比较多,只用1个小时左右讲课,充实了农民工的业余精神生活,很受农民工的欢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南区的农民工相对集中在靠近城区繁华地带的江南、福建园、沙井3个街道。从今年开始,城区在这3个街道管辖的社区(村)设立了3个相对固定的农民工流动夜校教学点,即江南街道新屋村教学点、华港饲料厂教学点和沙井街道仁义村教学点。每个培训教学点都配备有课桌椅、黑板、扩音设备,有的还有图书、报刊阅览室。培训点所在的单位负责提供培训场地、对农民工开展问卷调查、根据农民工的需求选择教材、召集农民工学员等工作。各教学点以所在的社区(村)为中心,辐射周围农民工居住的社区(村),方便他们就近参加学习和培训。今年3月20日,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工得到培训的机会,城区在江南街道成立了广西首个面向流动人口的工会组织——流动人口工会工作站,凡加入工会的农民工,都可以免费参加农民工流动夜校的各种学习和培训。工作站成立的当天,就有28名农民工拖家带口赶来,成为第一批加入工会的会员,至今已有200多名农民工入会。流动人口工会工作站经常发布各种培训消息,写明培训内容、时间和其他相关事项,让农民工在加入工会,办理流动人口进城和相关业务时,就得到培训的信息,自主选择参加不同的培训。
此外,该城区农民工流动夜校坚持因材施教,不拘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以课堂面授为主,操作技能以现场演示为主,法律知识、职业道德教育则采取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现场提问、有奖问答的方式。授课教师还编写了部份通俗易懂的乡土教材,内容涵盖有关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维权常识、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市民守则等,使教学内容多样化、本土化、通俗化,农民工易于接受,教学效果更好。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7年6月6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