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广西宾阳炮龙节)老龙发新威 拉动大产业

(2007-02-28 09:25:39)
分类: 八桂播报
关注广西宾阳炮龙节——
老龙发新威 拉动大产业
 
(关注广西宾阳炮龙节)老龙发新威 拉动大产业
 
 
  炮龙表演。炮龙文化。炮龙之旅。
 
  炮龙表演让一方老百姓几百年笑声不断;炮龙文化让一块古老的大地文化底蕴越来越厚重耐读;炮龙之旅引领一个区域经济实现新的腾飞。

  从“炮龙表演”到“炮龙文化”再到“炮龙之旅”,我们看到了一个根植民间的民俗技艺的魅力和价值,我们看到了一地党政领导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充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睿智。

  “虎行风,龙行雨。”龙行宾州大地,带起的将是一个无可阻挡的大产业。
 
渊源
 
  宾阳炮龙,在世代欢腾声中走过了300多年风雨路。

  宾阳第一条炮龙从一个姓卢人家的门口起舞。从此,这条炮龙就在这片古老的宾州大地代代相传,年年起舞,舞过兵荒马乱的日子,走过风调雨顺的年成,祈求国泰民安的岁月,从未断绝。

  这个卢姓人家原系现广东南雄市始兴县都安水花门楼人氏。1664年,卢氏3兄弟为了谋生,由原籍迁至宾阳芦圩。由于卢氏老家有舞炮龙的民俗,在这里安居乐业之后,他们眷恋乡土之情如陈年之酒,日益浓烈,便想将这一习俗移植于芦圩。第一条炮龙就这样诞生,每年正月十一舞炮龙便习以成俗。

  宾阳所舞的炮龙,短有7节,长有9节不等,龙长30到40米,龙头和龙尾用竹蔑扎制,再用砂纸等装裱,龙身则以色布装配而成。

  舞炮龙有一整套仪式。炮龙起舞前,先举行“开光”,由一位长者手刃公鸡颈,让鸡血喷洒到龙的眼睛上,意为将天龙请下来,魂入炮龙身。“开光”后,总指挥发出信号弹,让各街开了光的炮龙同时向天地礼拜。瞬间,整个街市万炮齐鸣,火焰冲天,巨龙狂舞,锣鼓声、欢笑声,汇成阵阵春雷。

  舞炮龙时,由龙牌、锣鼓、八音(唢呐、京胡、二胡、大胡、秦琴、大小罗鼓、钹、木鱼)等乐器开路,火篮高举,火把相随,按事先安排好的线路,且舞且行。舞龙者分多套人马,轮流举舞,他们头戴藤帽,身系腰带,赤膊上阵,任由鞭炮爆灼。

  传说放鞭炮炸龙头能带来一年的兴旺,带来头运。所以,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都夹道相迎,将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燃放。

  当龙舞至街尾,整条龙往往只剩下骨架。这时,族中长者指挥人们燃起火堆,奏响八音,把龙投进火中,让它在熊熊烈火中燃烧,叫“送龙归天”,舞龙到此算是结束。人们在那堆熊熊烈火上架起大锅,下水、米、碎肉、作料等熬“龙粥”慰劳舞龙的勇士。各家各户男女老少也纷纷前来分享“龙粥”。据说喝了“龙粥”能除祛病。

  宾阳炮龙就这样承载着众人的梦想,年复一年,代代起舞,并成为一种历史悠久群众性较强的民间文化。“扎炮龙,开光仪式,舞炮龙,吹八音等一系列环节具有独特的地方民族色彩,这些都是很原生态的文化。”宾阳县人民政府县长莫树周说。

抢救
 
  传承几百年的舞炮龙声名在外,已成为游客向往观赏的节庆景观之一,并逐渐成为宾阳民间文化的一个品牌。

  今年正月十一舞炮龙前3天,宾阳的饭店就被游客预定了95%以上。舞炮龙当天,除个别小旅馆外,都已订满了。有关部门估算,如果把南宁市和周边县市自驾车游客(当天晚上回去)算上,估计今年来宾阳观赏炮龙的游客超2万人。

  2000年,受海南方面的邀请,宾阳县三联社区的炮龙队前往海南表演。“当时有很多表演项目。但当到我们炮龙队出场时,表演场上的空气马上凝固了,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回忆当时的表演情景,三联社区主任吴荣新依然激动不已。
 
  “然而,在火红的背后,炮龙自身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中共宾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强初忧虑着说。

  许强初的忧虑并非没有理由。他从三方面分析着说:其一,舞炮龙缺乏组织,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舞炮龙一直是一种单纯的民间行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策划和包装,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效益。因而,其自身影响力、知名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对宾阳知名度的提高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相当有限;

  其二,艺人高龄化,技艺后继乏人。炮龙的制作有其独特的工艺,舞炮龙也有其严格的套路和程序。然而,现在能熟练制作炮龙的民间艺人只有几个人,而且这些人年事已高。芦圩镇三联街现年51岁的扎炮龙师傅周玉特,现在带的一个徒弟比自己还大几岁。另外,舞龙头、敲锣鼓、吹八音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扎炮龙技艺,炮龙文化继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其三,内容、形式单一。多年来,炮龙节仅舞炮龙一个节目,而且是在晚上进行,时间短,内容单一,吸引客人留住客人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抢救炮龙文化刻不容缓!”正是存在以上问题,宾阳上下发出了抢救炮龙文化的呼声,宾阳县委、县政府也已全面介入炮龙文化的抢救工作。
 
腾飞

  “设法对炮龙文化进行策划和包装,借助南宁市大力发展环大明山旅游圈的力量,把每年农历正月十一的炮龙节打造成宾阳文化旅游品牌,使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个被称为“炮龙之旅”的旅游业发展构想,使这条近乎疲困的老龙又将实现新的腾飞。

  如何打造“炮龙之旅”?莫树周说,面对舞炮龙队伍青黄不接、扎龙技艺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宾阳县委、县政府组织引导民间艺人成立炮龙协会等民间组织,挖掘炮龙文化,宣传和传承炮龙文化。同时,聚合一批热心人,教授扎龙、舞龙技艺,使这一古老、独特的民间艺术后继有人,继续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独特的舞炮龙给宾阳打造旅游精品提供了天然舞台,我们要充分挖掘炮龙文化的独特魅力,突出宾阳境内旅游中炮龙旅游的主体地位。”莫树周告诉记者,宾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独特而丰富,宾阳县委、县政府将以舞炮龙为龙头,充分挖掘宾阳传统民俗和文化,整合到炮龙节这个大框架当中来,使炮龙节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极大的丰富,打造炮龙旅游品牌。

  根据“炮龙之旅”的构想,该县将以“炮龙之旅”特色人文旅游为切入点,以民间炮龙节的独特人文景观为主攻方向,把炮龙节民间艺术、历史遗产、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大大丰富宾阳人文旅游景观,打造“炮龙之旅”文化旅游品牌,使之成为市场竞争力强、地方特色明显、传统气息浓厚的人文旅游主体形象,迅速提升旅游形象和旅游吸引力,进而带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全面发展宾阳县旅游业,尽快融入大南宁旅游圈。

  业内人士预见,宾阳县炮龙以其神秘、罕见、趣味、刺激、喜庆、祥和的内涵,可以开发不同产品的纪念册、纪念物、喜庆金卡、手饰制品等,这些纪念品融入宾阳的竹编、皮革制品、小五金及藤制品、壮锦、陶瓷等民间传统工艺,围绕炮龙等民俗文化主题开发相关具有收藏价值的精品,从而提高宾阳传统产品在全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同时,拉动宾阳白切狗、宾阳酸粉等特色餐饮和住宿、交通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宾阳县政府已经拨出专款,对“炮龙之旅”进行总体规划。起舞几个世纪的宾阳炮龙,又将以全新的姿态和活力,引领宾阳县经济实现新一轮的腾飞。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5年7月18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