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桂播报 |
聚焦农村党员乡土人才系列报道之四
农村乡土人才开发任重道远
宾阳县古辣农民在养蚕。(陆波岸
摄)
成果显著,道路还长。
这是一连串深刻的启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这是一条需要不断深化拓展之路:要达到农村党建和经济建设的双赢,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开发需要与时俱进,一步一个脚印不停地探索。
人才强县不能忽视农村人才开发
宾阳县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程实质就是人才强县战略的一部分。
宾阳县委在调研中意识到,该县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人才队伍,人才工作机制和发展环境也显著改善。但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突出,对高层次人才吸纳和承载能力比较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人才队伍状况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该县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充分利用和开发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人才市场,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家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全县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可贵之处在于,这个人才战略没有忘记广大农村的发展,它以较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把农村人才开发与党政人才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提到同一高度,提出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程。
宾阳县的人才强县战略提出:根据发展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以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开发在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等领域的能工巧匠,组织和引导农村乡土人才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农村党员乡土人才,2004年达到1000名,2010年达到7000名以上;全县农村乡土人才2005年达到2000人以上,2010年达到2万人。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分布更趋合理,基本建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大县。
据介绍,2005年上半年,宾阳县农村党员乡土人才总量达到1000人,占农村党员的7.29%。目前,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工作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不足需要面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开发活动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宾阳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坦率地说。
——思想观念滞后,旧体制的影响和束缚。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部分人存在“轻农”思想,认为农村党员乡土人才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因而对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作关心、支持、服务不够,不能用足用活政策。该解决的生产资金等得不到及时的落实,部门间各自为政,工作上存在重复和遗漏现象,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旧体制的影响与束缚。一些党员小富则安,进取心和发展经济的劲头逐步下降。有些党员本想把家庭经济和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但受制于土地难以集中和体制束缚,无法施展自己才华,难以走上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和产业化的道路。
——培训缺乏针对性,知识更新慢。全县部分党员乡土人才的技术和知识比较陈旧,技术科技含量不高,普及面不广,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作用不大,他们的整体素质很难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在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培训大都停留在种植、养殖等大众化项目上,培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限制党员乡土人才素质的提高。
——选拔机制不够健全。选拔视野狭窄,对党员乡土的对象、标准存在误区,仅局限于种养、加工、服务、营销等,没有将优秀的管理人才列为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量和质量。
——管理不到位。党员乡土人才分布在不同的村,虽然按行业进行分类,建立人才库,但这些都只是停留在宏观上的引导,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模式尚未形成。
——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部分党员乡土人才不愿发挥积极作用,不愿将自己的信息、技术传授给群众,更不愿将资金扶持困难户。加上选择载体办法不多,一些单位和部分主动作为不够,仅满足于一般面上工作,应付了事,不能大胆结合实际,探索新模式,没有很好的载体,使工作开展活力不够,效果不明显,影响党员乡土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
——党员乡土人才的信息不灵。党员乡土人才不离土不离乡,大多所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信息较闭塞。本身的技术优势未能有灵通的信息与之搭配,阻碍他们技术优势的发挥。
未来的路还很长
盘点来时路,对照总目标。宾阳县委有关人士很负责任地说:任重道远,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宾阳县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作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开展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开发,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的村干部培养成村支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使党员乡土人才队伍的发展、建设基本满足全县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深化和拓展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程,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宾阳县提出的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工作的自信心。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咬定目标不放松,把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两个目标一起订,两个成果一起要,切实增强抓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它作为“人才兴县”、“人才强县”和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主要措施来抓,努力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
其它措施还包括:完善选拔机制,在规范程序上把好关;健全培训体系,在提高素质上做文章;实行规范管理,在严格管理上下功夫;建立激励机制(政治激励、荣誉激励、经济激励),在促进效果上求突破;打造多种平台,在推动发展上营造良好环境。
路还长,我们期待明天更大的硕果。
后记:为了大地的丰收
从2003年5月起,宾阳县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程报道相继见诸报端,但大都是“豆腐块”的东西,读者从中无法系统获悉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工程,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今年9月28日,本报记者随同中央驻桂媒体深入宾阳采访,较全面地了解这个工程的真面目后,当即萌发“探求宾阳农村党员乡土人才之路”的报道想法。10月28日,本报记者在宾阳县深化农村乡土人才开发工程研讨会上进一步认识到,宾阳县实施的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程没有以会议落实会议,没有以文件贯彻文件,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不停地探索这条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农村党建与经济建设双赢的道路。
研讨会让记者的报道思路更加清晰,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更加丰富翔实。由此,本报连续推出“聚焦农村党员乡土人才”系列报道,旨在深层次挖掘这条农村党建与经济建设双赢的道路,探索它的做法、经验、给农村发展带来的作用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如果我们的报道在农村发展方面起到些许作用,那便是我们的初衷,并由此感到欣慰。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5年12月1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