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桂播报 |
一人培训 全家致富
宾阳县百万农民就业培训结硕果
宾阳县农民就业生产中。(陆波岸
摄)
11月26日,广西宾阳县黎塘镇陈树村青年韦春梅,从广东珠海给在家的母亲打回电话:“今年我在家参加计算机专业培训到广东后,被安排到广东珠海一家公司工作,工作比较舒适,收入也不错,请家里不要为我挂心。”
这是宾阳县开展百万农民就业培训的一个生动例子。据统计,至12月1日止,该县今年培训农村劳动力人数达172466人,完成全年任务170500人的101.15%,有力地推动城乡就业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整合资源 创新模式
“一人培训,转移就业,全家致富。”宾阳县在百万农民就业培训中,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劳务经济意识,收到明显成效。
据介绍,该县在开展培训就业工作中,以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整合多部门培训资源,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诸如“订单、定点、定向”、“校企联办”、“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与转移培训相结合”、“多方参与、与政府部门协作”、“示范基地”、“引导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等培训模式,开展内容丰富,多种模式就业培训活动。
“订单、定点、定向”培训,实现异地转移就业在宾阳渐成“气候”。黎塘镇一所计算机培训学校与广东一家公司签约,实行订单培训,学员培训结束通过考评合格的全部输送到该公司就业。该县一所驾驶学校与广东东莞公交公司开展联合办学,学校负责学员技能培训,东莞公交公司负责安排学员就业,初步形成了“学校+企业”的“校企联办”培训模式。今年,该校培训的200多名学员,培训获得A1证书后,东莞公交公司全部安排就业。
根据“一业一训”的原则和“设置一个岗位,开发一种资源,做成一项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致富一方农民”的工作思路,宾阳县组织开展比较规范的农业职业岗位资格培训,创新“绿色证书工程”培训模式,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觉悟高”的新型农民。今年,全县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学员4602人。该县“阳光工程与转移培训相结合”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县就业服务中心等培训基地,开展电脑、家政、烹饪、餐饮服务、机动车和电器维修、建筑施工、裁剪、服装纺织加工等内容的培训。截止11月底,各培训基地已累计培训学员1500人,转移1486人,转移率达99%。
“多方参与、与政府部门协作”模式培训,主要通过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促进农民就业培训工作有效开展。该县陈平乡等乡镇通过邀请区内外农业专家、教授及县内优秀乡土人才等,以办培训班、座谈会、集中辅导、田间课堂等形式,开展各种农民急需的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探索出了“一条龙”培训运作体系:由县、镇(乡)党委政府宣传发动,组织农民登记培训意向,镇(乡)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邀请骨干教师面授培训,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培训结果进行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证书。
此外,该县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广大农民开展现场培训,传授农科实用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培训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同时,根据学员因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他们学习积极性不很高的实际,努力探索将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即在教师讲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将素质条件、务工常识、劳动法、合同法和权益法常识贯穿于技能培训之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既减少了镇乡组织成本,节约了培训资金,又提高了受训农民的学习兴趣。
完善机制 打造品牌
没有机制一阵风,没有品牌走不远。宾阳县为切实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着力建立完善机制,打造就业品牌。
宾阳县逐步建立健全的农民就业培训机制包括:农民就业培训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资金投入激励机制、培训目标考核督查机制、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机制等。县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从2006年起,该县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资金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基金,对农民参加培训给予培训补助或奖励。要求每个单位每年开展培训活动3至5次,县目标办将县直各部门完成此项任务的情况列入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培训计划的落实,保证培训经费的及时到位,培训任务的落实。对各企事业单位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情况加强督查。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要加强监督和规范,防止借培训之名,对农民工乱收费,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同时,该县整合各方面有关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县劳动保障等部门每年均组织开展2次以上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活动,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制度,确保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得到安置就业。并加强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
该县在建立健全机制的同时,充分依托县就业服务中心等培训基地,打造就业工品牌。这些培训基地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要求,着力打造高级缝纫工、建筑技工、电子操作工、机动车辆驾驶工、机电维修工等品牌。目前,这些基地今年已培训高级缝纫工200多名,建筑技工300多名、电子操作工1200多名、机动车辆驾驶工1300多名、机电维修工800多名。
一些培训基地还根据本地区外出就业人员的就业习惯和择业特点,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力品牌,发挥群集效应。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各培训基地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进一步掌握用工信息,使就业管理、就业培训、就业服务融为一体,形成系列化、全程服务化,做到输出一批稳定一批致富一批,以此提高信誉,打造劳务诚信品牌。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杨先才
本文2006年12月11日发表于《南宁日报》第5版,见报时有所删改。
后一篇:小粉利俏销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