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华风采 |
马山县:发展壮大蔗糖产业
糖业公司职工在调试机器备战新榨季。(陆波岸
摄)
11月22日,马山县出台的《马山县2007年糖料蔗生产工作方案》提出:2007年全县规划种蔗面积4.15万亩,2007/2008年度榨季入厂原料蔗力争达到15.06万吨以上。
马山县把蔗糖生产列入了新一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县域经济发展的日程:以自主创新提升蔗糖生产整体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糖业技术创新体系,依靠科学兴蔗,优化蔗区布局,稳定种蔗面积,扩大“吨糖田”建设规模,转变糖业发展观念,提高糖业发展质量,推进蔗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糖业生产步伐,使之真正成为马山县经济的支柱产业。
蔗糖老产业
风雨七十年
在马山县,蔗糖生产是一个已经走过70年历程的老产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这个老产业走过的路有风也有雨,是甜也是酸。
上世纪三十年代马山县蔗糖生产的规模有多大,目前没有文字记载。在马山从事18年蔗糖生产管理的县糖业办副主任覃家贵说,直到1950年以后,该县的蔗糖生产才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1975年,马山历史上第一家糖厂兴建,并于次年投产,每天可榨原料蔗1500吨,该县蔗糖生产正式进入一个机声隆隆的规模化、产业化时代。
此后,马山县的蔗糖生产规模日益壮大。1998年,全县蔗糖产业出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年进厂原料蔗达14.3万吨,种植面积达4.3万亩。
这个辉煌犹如一个抛物线,这顶峰没能坚持住,转眼之间就出现惊人的下滑,完成了从巅峰到谷底的历程:1999年,全县年进厂原料蔗是14.3万吨;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下滑到4.9万吨和3.9万吨。
一个老产业从历史的顶峰一下子落入了低谷,盛极而衰,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决策层的关注。其中答案很简单也很复杂,这就是曾经成为很多蔗糖生产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农民卖甘蔗拿到的不是他们想要的现金,而是一把把不拿着心里没底、拿了心里也没底的“白条”,1700多万元的白条。
白条伤农,蔗糖种植面积锐减,企业面临无米下锅,马山县蔗糖产业在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同时,也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创伤。
捂着阵痛,马山县决策层开始寻找良方,给蔗糖生产一条生路,挽住地方财政收入的命脉,抓住农民增收的筹码。
2001年,马山县糖厂改制,一系列有力举措把历史遗留问题一个个破解,让这个举步维艰的“甜蜜事业”从苦涩的泥潭中一步步迈出。
随后,马山县蔗款清查兑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工作组深入乡镇向广大蔗农进行蔗款清查兑现宣传,张贴蔗款清查公告,设点核实拖欠蔗款情况,耐心向广大蔗农说明蔗款兑现办法,并与蔗农协商签订还款协议。
企业改制和政府的一系列措施,把过去企业与蔗农中长期存在的顽疾化解,使再度崛起的马山制糖业具备了市场应变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对农户的经济保障能力,白条伤农成了历史,原料蔗种植面积又有回复的趋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县白条问题的解决,农民不再担心卖蔗难,卖蔗追款难,种蔗还可以得到糖业公司有力的扶持,稳定了蔗区,壮大了原料基地,实现了稳定的种、砍、运、榨秩序,使企业生产处于一种良性状态。
70年,几经风雨颠簸,这个由从巅峰一转眼跌到谷底的老产业,峰回路转,又走上了慢慢复苏的希望历程。
发展“吨糖田” 做强大产业
作为全县一大支柱产业的蔗糖业形势已经好转,国内糖价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发展蔗糖业的良好机遇。马山县乘势而上,大力发展“吨糖田”,做强做大蔗糖产业,使之真正成为马山县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5/2006年榨季蔗糖生产工作中,该县抓好“吨糖田”示范片建设,全面推广种植甘蔗新品种,通过新技术提高甘蔗产量,认真抓好“吨糖田”示范片和早抓甘蔗田间管理工作,全县建立10个甘蔗高产示范点,种植推广优良品种,示范点分布在6个重点乡镇,每个示范点都有技术人员跟踪服务。
为了激励农民种植甘蔗,消除疑虑,走出白条的阴影,马山县以文件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重新树立全县蔗糖生产的信心和决心。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推行订单农业,通过合同,进一步规范糖料蔗购销双方的交易行为,保证糖料蔗的种植、收购和蔗款兑现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山县2007年糖料蔗生产工作将继续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凡在今冬明春种植甘蔗的农户,确因资金投入困难需要扶持的,所需的种苗、化肥、机耕费由县糖业公司按实际面积给予扶持(种苗、化肥以实物形式发放),2007/2008年度榨季按时入厂归还贷款的农户不计利息,只还本金,跨年度归还的按银行利息计取;农户用地膜覆盖种植甘蔗的,县糖业公司给予补贴15元/亩;今冬明春新种植甘蔗所需调运的种苗,运费由县糖业公司支付,原则上必须就近调种;凡连片种植蔗糖20亩以上甘蔗的农户和专业户,采取机耕的,无偿补贴机耕费50元/吨(其中县糖业公司补贴30元/亩,县人民政府补贴20元/亩);凡新开发水田20亩以上种蔗的蔗点,县糖业公司给予除草剂补贴20元/亩,肥料补贴50元/亩;甘蔗专业大户在支付土地租金确实存在困难的,由专业户本人向县糖业公司提出书面申请,经公司核实后视情况给予扶持。土地扶持资金的发放,按实际承包面积先扶持50%的土地租金,其余50%在田间管理结束后,在确保扶持款能100%回收的前提下,再给予扶持。
此外,该县还划定了2007年糖料蔗生产基地,重点推广种植“新台糖22号”、“新台糖16号”(大叶型)、台优、“新台糖25号”、“粤糖93/159”、“桂糖94/119”、“园林6号”等高产糖品种。签订目标责任状,抓好新一年的蔗糖生产,巩固发展壮大马山县蔗糖产业。
据介绍,蔗糖产业已经被作为马山县长远的支柱产业来打造经营。该县“十一五”规划提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县糖业公司扩大生产项目,加大技术投入,推进由重产量向重质量、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生产的方向转变,提高原料蔗的综合利用水平,形成原料蔗—蔗糖—糖果—造纸—味精—复合肥的产业链,进一步提高蔗糖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6年11月28刊发于《南宁日报》第4版,见报时有所删改。
前一篇:爱是师之魂
后一篇:万卷古今耕永日 一把长号颂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