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知停歇的老黄牛

(2006-10-15 23:03:11)
分类: 社会纵横
不知停歇的老黄牛
——记马山县白山镇退休教师黄树华
 
不知停歇的老黄牛
 
黄树华在写作。(苏继峰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老师那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精神的真实写照。

  马山县白山镇退休教师黄树华不但有这样令人钦佩的为人师表精神,还充分发挥自己两条腿一张嘴的作用,做群众义务订报员,用自己的笔写身边的喜怒哀乐,为大家鼓与呼。

  几十个春夏秋冬,黄树华乐此不疲。每当看到这位年过七旬退而不休的老师不停地在乡村小道上穿梭,乡亲们心里直想:这真是老头黄牛啊,为了大家,一直在不知停歇的奔劳着!
 
义务订报员,25年风雨无阻
 
  马山县白山镇上龙、大同两村的村头巷尾 ,人们每天都会看到身材瘦小、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黄树华在认真地将当日收到的信件、报刊挨家挨户地投递。一些不明底细的人心里直纳闷:黄老师早该在家享清福了,可为什么还要风尘仆仆地送报送信?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1981年,黄树华当上了马山县合群乡(现白山镇)上龙村的民办教师后发现,有几千人口的上龙和大同两村竟然没有一份报刊。

  黄树华过后了解到其中原由:当地群众虽想订报刊,但要走10多里路才到邮政局,地里的活儿一忙,订报时间就错过了。另外,群众过去订阅的报刊,邮递员只送到村公所,这个看,那个拿,一年下来,订户订的报刊少了许多,大家因此都没有心再去订阅报刊了。

  肚子里有点“墨水”的黄树华心想,乡亲们要脱贫致富,没有报刊传递致富信息可不行。从此,他决定义务为群众订报送报,并得到县邮电局的支持。就这样,自1981年以来,黄树华利用工余时间,天天跑到10多公里远的县城取邮件、报刊,为群众义务投递。

  这一干,就是25年,风雨无阻。

  当地群众订报刊,多数是一个月订一次,黄老师每月都按时上门,有时一次找不到订户,就两次、三次地找。上龙、大同两村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小青年多,重名的多,这给黄树华老师从事义务投递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却从无半点怨言,有时一个村子要跑上几个来回,直到准确地把信件、报刊送到农户手里。

  每年一到报刊征订季节,黄老师就发挥两条腿一张嘴的作用,他不顾劳累,夜以继日“连轴转”,遇人就不厌其烦地宣传订阅报刊的重要性。碰到因种种原因而“门难进、脸难看、报难订”的“钉子户”,他便多次登门造访。

  一次,黄老师到常订户某校订阅报刊,意外地发现该校领导脸色很难看,话也不好听,还一个劲地找借口让黄老师快走。黄老师经打听,了解到该学校因新建了教学楼,经费一时紧张而订不上报刊后,他先用自己的钱为该校订阅了《广西日报》、《南宁日报》、《广西教育报》等报刊。校领导感慨地说:“黄老师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据悉,25年来,黄老师为群众垫支了各种报刊费达1578元。

  1996年,黄树华老师退休后,还是天天骑单车到六里外的县邮政局领报刊回来发送。县邮政部门根据他付出的劳动,每年都提出要给他一点“辛苦费”,但他总是说:“我是义务订报员,一分钱也不要!”
 
新闻“老黄牛”,千篇文章呼民情
 
  黄树华老师从小就爱好写作,也亲身体会到农民没有文化、有苦说不出的难处,他立志为老百姓写文章,反映群众呼声。

  1978年12月,还没有当上老师的黄树华就在《广西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让党报与寻常百姓为伴》的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多年来,在搞好教学工作、做义务订报员的同时,他还坚持写新闻报道。

  黄老师写新闻,善于挖掘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1984年,外地有一伙人到黄老师所在的白山镇上龙村收购桐果和油茶,他们不仅把价压得很低,还故意短斤少两。农民朋友增产不增收,有苦说不出。黄老师了解情况后,立即写了一篇题为《这叫我们怎么办》的稿子。文章见报后,白山镇(当时叫合群乡)党委、政府马上责令上龙村委出面解决问题,帮当地农民讨回了不少短少的金额。

  此外,黄老师的笔还经常讴歌当地农村新变化和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引起社会的关注。1992年,上龙完小学生李乐然的父亲病故,母亲丢下8岁的小乐然改嫁他乡。为了不让小乐然辍学,黄老师连夜到他家采访,及时写了一篇题为《谁来关心这个孩子》的稿件发表在《广西日报》上。文章刊发不久,区内许多好心人纷纷寄钱寄物来资助小乐然上学,直至他初中毕业。
茶屯瑶族孤儿蓝景臣兄弟3人,不幸失去父母,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而辍学。黄老师和另一名通讯员采写的报道于1995年4月在《南宁晚报》见报后,立即引起全区100多热心人士的关注。不少好心人不怕山高路远,爬上瑶山给孤儿送钱送物,资助孤儿上学。

  1997年,和黄老师同屯的黄连苗母亲病故,因家庭困难,黄连苗面临辍学。黄老师采写黄连苗的报道在《上海少年报》见报后,上海市长宁支路第一小学学生孙晶主动和黄连苗书信来往,开展手拉手活动。孙晶还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爸妈,孙爸爸孙妈妈十分同情孩子朋友的不幸遭遇。此后3年,孙晶每年都主动寄钱给黄连苗交学杂费和生活补助,使黄连苗顺利读完了小学,并考上了重点初中。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惑:黄树华白天上课,晚上要备课,批改作业,地里还有繁重的农活,哪来那么多时间写稿呢?

  黄老师自有他的办法:平时无论是在学校、上街、家访或出差,他都以一个“业余记者”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深入山村、田间、地头、学校、农家、工厂等进行采访记录,充分利用课间休息、饭前饭后整理采访笔记,撰写稿件。

  他25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采写,近2000多篇稿件被区内外的30多家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采用,荣获区内外108本全国级、区级及市级各种荣誉证书,年年被广西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到目前止,今年黄老师已在南宁日报上稿27篇(幅)。

  为了更深入地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每年黄老师都花500多元自费订阅《广西日报》、《南宁日报》、《南宁晚报》等报刊。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黄丽君 蓝莉
 
  本文发表于2006年10月13日《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