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关注民生 |
编者按:都安,石山王国,九分石头一分土。这里,有让人无奈的贫困: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人均年收入1600多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因为贫穷,该县每年约有200名考上本科以上的考生自动放弃上大学。
这里,也有令人心动的骄傲:党委和政府千方百计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质量在全区一直叫得响亮。都安高中,更是连续15年有人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
这里,更有一种精神,叫做执著苦读,自强不息。老百姓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寻找希望;贫困的孩子们,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支撑,刻苦学习知识,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当地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则为孩子们筑起了一面爱心之墙。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06/08/22/b9a468f887476c96a46e9a48cb551c3f.jpg
家庭虽贫困,可孩子多么用心。
如果说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一朵美丽的花,把这朵放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意味着它要浸泡在泪水里。
踏着崎岖的山石路,我们走进澄江乡六柱村地良屯,来到陆春久的家。
春久是都安高中06届毕业生。哥哥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姐姐去年考上大学,没钱,没读。今年,她和姐姐都考上了,想读,没钱。
“既喜又忧。”春久说,“在乡里,几个孩子同时上学,要是供不了,注定有人得做出牺牲。这是惯例。”3年前,春久家就曾打算“执行”这个“惯例”。当时,哥哥考上大学,家里负担一下子重了,妈妈心一横:“你们俩姐妹,回来吧!”
“不行!”爸爸和女儿们极力反对。从那以后,爸爸外出打工去了,3年里,每月只见钱来,不见人回。
上高中后,姐妹俩过上了节衣缩食的生活。她们每餐只吃8角钱的白饭青菜,箱里常备6角钱一包的方便面牞一天撑一天,一年挨一年。
高考结束,姐妹俩商量:“只要考上,无论如何,我们得先到学校报到!”
为自筹路费,她们推着家里那辆破旧不堪的自行车,到水果市场批发龙眼去街上摆卖。
两个月的汗水,换回了400多元钱。
捧着红彤彤的录取通知书,姐妹俩开始了新的征程。
让他们最终坚持下来的,是骨子里延续千百年那种改变命运的坚强信念和对知识的孜孜渴求。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个道理,瑶山人民领悟得像山一般深沉。
东庙乡三力村,蒙炳才家门口那块用门板熏黑而成的“黑板”,就是见证。
那年,蒙炳才叔公的独生子患了重病,买回一些西药,但看不懂说明书,一口灌完药,孩子送了命。
叔公悲痛万分,在河边痛哭一场后,投河自尽了。
爷爷暗下决心,不仅自己要学知识,还要教人识字。他拆下门板,放到烟火上熏烤,直到焦黑。
爷爷成了村里的第一个教书匠,20岁上下的瑶乡“大学生”开始抓起笔。
随着天天变老,爷爷把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他要教儿子即蒙炳才的爸爸当老师,然后教更多村里孩子学知识。
然而,爸爸刚上初中那年,爷爷因积劳成疾,在黑板底下离开了人世。
每次看到挂在门口的黑板,奶奶送爸爸读书的决心更加坚定。
从此,盛夏酷暑的深山里,回响着奶奶劳累的喘气声,蜿蜒崎岖的小道上,留下奶奶沉重的脚印。
几十年来不管发生什么变故,黑板,依旧挂在门口。
上世纪60年代末,村里修起一间简陋的学堂,爸爸悲喜交集地踏上了讲台。
“当教师,教乡亲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爸爸的强烈感召下,蒙炳才心里萌生了爷爷当年的愿望。
1990年,蒙炳才中师毕业,如愿回村任教。
岁月悠悠,弹指十几年。昔日三力村,祖祖辈辈目不识丁,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村,如今成了全县有名的“教师之乡”,每40人中就有一名教师。
正是这种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瑶山人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如果说这条通向梦想的小道上乱石密布、荆棘遍地,那么我们不能忘却那些在道路两旁,默默守护着寻梦学子的无名天使。
在都安高中,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35%以上。这些孩子是学校的负担,更是学校的希望。
“帮一个贫困生,就是帮一个家庭!”莫振高校长感同身受。
于是,学校每年都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帮助贫困学生。莫校长还常组织全校师生给贫困生捐款,发动学校领导、团委干部和班主任向各届校友寻求资助。
前不久,学校贫困生的故事公之于众后,一颗颗滚烫的爱心向大山涌来。
各界的关爱,为贫困孩子织起了一张爱心大网;而党和政府的重视,更为他们筑起了一面爱心之墙。
长期以来,都安县委、政府极为关心贫困学生,除了全面落实国家惠学政策,每年还安排28万元助学金,每年减免150-200名高中生学杂费,安排1万名学生生活用粮补助。这些政策在全县乡镇一以贯之,层层落实。
“我就有3个‘干儿子’!”县长韦绍仕说,为发动各级干部职工与学生结对帮扶,党政领导率先垂范,在全县营造了浓郁的助学氛围。
“培养一名大学生,等于多造一亩田。”韦绍仕表示,当地党委、政府不仅绝不允许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而且决心做好孩子们腾飞的翅膀。(完)